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运输组织评价研究
杨楠
沧州交通学院
引言
随着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区段站作为路网枢纽承担着列车解编、车流组织等核心任务,其服务中间站的运输组织水平成为影响整体运输效率的关键因素,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运输组织评价的价值导向
(一)路网效能提升的核心驱动
区段站作为技术作业站,其列车解编质量和车流组织水平直接影响中间站的接发车效率和装卸作业组织。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量化分析区段站编组作业与中间站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识别车流积压、编组不当、信息传递滞后等制约因素。特别是在货运高峰期,区段站通过提高直达列车编组比例,实施分组列车和摘挂列车的合理搭配,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站的调车作业量,将原本用于调车的时间转化为装卸作业时间,实现“以编代调”的目标,大幅提升车站作业能力和路网整体运输效率。
(二)运营成本降低的关键路径
评价体系通过精确计算每钩调车成本、单位货物运输能耗等经济指标,为成本控制提供量化依据。区段站提高一次编组到位率,可使中间站调车钩数降低 30% 以上,直接节约调车机车燃油和乘务人员工资支出。评价数据还能揭示设备利用率不均衡、作业组织不合理等隐性浪费,指导区段站采取均衡到发、压缩技检时间等措施,将货车停留时间从平均 8 小时压缩至 6 小时以内,相当于增加了有效运力,实现以管理效益替代设备投入的成本优化目标[1]。
(三)协同作业优化的重要支撑
区段站与中间站的协同程度决定了运输链条的整体效率。评价体系明确界定了区段站在车流预告、编组质量、技术支援等方面的服务职责,以及中间站在接车组织、装卸衔接、信息反馈等环节的配合要求。实践中,区段站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发车时刻,使列车到达时间与中间站装卸机械、人力配置相匹配;中间站则及时上报货场容量、装卸进度,便于区段站动态调整车流去向。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指令模式,实现了作业计划协同编制、运输资源协同调配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二、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运输组织评价的实现机制
(一)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必须立足区段站与中间站的功能定位和作业特征。效率维度应细化为货车中转时间、停留时间、调车钩数、取送车及时率等可量化指标,其中中转时间直接反映车流组织效率,停留时间体现装卸作业衔接水平。安全维度不仅包含事故发生率,还应涵盖设备故障频次、作业违章次数、安全预警响应时效等前置性指标,形成事前预防与事后控制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协同维度重点考察区段站编组计划与中间站装卸能力的匹配度、车流信息传递准确率、临时调整响应速度等,特别是高质量列车编组率这一核心指标,直接影响中间站作业负担。成本维度需综合考虑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包括机车能耗、调车作业人工成本、因作业延误产生的货车使用费等。指标权重设置应根据站型规模、货运结构、技术设备条件动态调整,大型区段站可适当提高效率权重,中小型站则应强化安全和协同指标的考核比例。
(二)智能化技术的赋能模式
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评价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决策的全流程智能化。在数据采集层面,通过部署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轨道电路监测设备、视频智能分析装置,实现作业过程的全方位感知和记录,替代传统人工统计方式,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数据处理层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历史作业数据进行挖掘,识别作业规律和异常模式,建立区段站服务能力与中间站需求的动态匹配模型。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预测精度,根据季节性货运波动、节假日运输特征、天气影响因素等,提前预判中间站装卸需求变化趋势,为区段站调整编组计划提供决策依据。数字孪生平台通过构建虚拟作业场景,可以模拟测试不同编组方案、调车策略、设备配置对中间站作业效率的影响,在实际执行前进行优化调整,降低试错成本 [2]。
(三)流程管控制度的完善路径
完善的流程管控制度是确保评价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首先要建立分级分类的服务标准体系,根据中间站货运量、装卸能力、线路条件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标准和考核要求,避免一刀切式管理。其次要构建责任明晰的组织架构,成立由区段站、中间站、调度所组成的联合评价小组,明确各方在数据提供、指标监测、问题整改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每月分析评价结果并制定改进计划。作业流程标准化是减少人为干扰的关键,需统一调车作业计划编制格式、车流信息传递模板、异常情况处置程序,通过信息系统固化标准流程,实现作业过程的可追溯和可复制。绩效考核机制要将评价结果与班组奖金、个人晋升挂钩,对服务质量优秀的区段站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站点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因客观原因导致的指标异常给予合理解释空间,确保评价的公平性。
(四)持续改进机制的反馈循环
持续改进机制是评价体系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运用 PDCA 循环理念,将评价工作划分为月度评价、季度分析、年度总结三个层次,形成短期监测与长期优化相结合的改进体系。月度评价侧重于运营数据的收集分析,及时发现作业中的异常波动和突出问题;季度分析着重于趋势研判和原因剖析,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制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年度总结则从战略高度审视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根据铁路运输发展新形势调整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问题整改要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对评价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通过信息系统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针对评价暴露出的技术短板,积极引进自动化调车系统、智能编组软件等先进技术;同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特别是提升调度员、调车员的信息化操作能力。
结语
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运输组织评价是提升路网效能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完善评价体系、深化技术应用、强化制度保障,推动铁路运输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晗 , 杨哲元 , 史淦 , 等 . 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运输组织评价研究 [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5,47(07):97-104.
[2] 王道奇 , 祖鑫雨 , 赵军 , 等 . 开行技术站服务中间站列车对运输组织效率影响研究 [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5,47(02):11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