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文明有礼”主题中的运用研究
杨彤彤
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 272000
引言
“文明有礼”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主题之一,关乎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规范、道德理念,是“文明有礼”教育的天然资源库。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内容抽象、形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明有礼”主题教学,既能让抽象的礼仪知识变得具象可感,又能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理解“礼”的内涵,实现德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因此,对其运用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用于“文明有礼”主题的传统文化元素类型
(一)礼仪规范类元素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类元素,与“文明有礼”主题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这类元素包括日常交往礼仪,如见面时的拱手礼、问候礼,与长辈相处时的谦让礼、敬语使用规范;家庭礼仪,如尊老爱幼的行为准则、家庭聚会中的座位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如公共空间中的安静准则、排队秩序规范等。这些礼仪规范经过历史沉淀,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蕴含着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可直接转化为“文明有礼”教学的具象内容。
(二)经典典籍类元素
经典典籍中记载的道德箴言与故事片段,是传递“礼”之内涵的重要载体。如《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语句,直接点明礼仪对个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三字经》《弟子规》中关于“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内容,以简洁易懂的语言阐释礼仪学习的必要性;此外,《孟子》《礼记》中关于“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论述,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明有礼”背后的道德内核,提升对礼仪的认知深度。
(三)民俗文化类元素
民俗文化中的诸多习俗,蕴含着朴素的礼仪观念,可作为“文明有礼”教学的补充素材。如传统节日中的礼仪习俗,春节拜年时的祝福礼仪、中秋团圆时的分享礼仪,能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感受礼仪与生活的联系;传统交往习俗中的待客之道,如泡茶敬客、热情招待的方式,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可引导学生学习日常交往中的礼貌行为。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文明有礼”主题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具象性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明有礼”概念难以快速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多以具体的礼仪动作、生动的典籍语句、鲜活的民俗场景呈现,能将抽象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模仿的内容。例如,通过演示拱手礼的动作、讲解《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可让学生直观感受“礼”的表现形式与内涵,避免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化学生对“文明有礼”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将其融入“文明有礼”教学,能让学生从文化根源上理解礼仪的意义。学生在接触传统礼仪规范、经典典籍时,会意识到“文明有礼”并非现代社会的单一要求,而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从而在内心形成对“礼”的文化认同,而非单纯将其视为需要遵守的规则。这种认同能促使学生主动践行文明行为,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三)助力文化传承与德育目标的融合
“文明有礼”主题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传统文化传承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可实现二者的有机
融合:在教学生学习传统礼仪时,既能让学生掌握文明交往的方法,达成德育目标,又能让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这种融合式教学,打破了德育与文化教育的界限,提升了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文明有礼”主题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融入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在“文明有礼”主题课堂的导入阶段,可借助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播放传统礼仪相关的动画短片,展示拱手礼、待客礼等动作;或朗读《弟子规》中关于礼仪的片段,让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产生对“礼”的好奇心;也可展示传统民俗中的礼仪场景图片,如春节拜年、中秋赏月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文明行为,自然引入课堂主题,为后续教学铺垫氛围。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体验活动
根据“文明有礼”主题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礼仪。例如,在讲解“日常交往礼仪”时,组织学生模拟传统的拱手礼问候场景,让学生两两一组练习行礼动作与问候语;在讲解“家庭礼仪”时,引导学生根据《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讨论家庭中如何尊重长辈,并模拟为长辈端茶、问好的场景;在讲解“公共礼仪”时,结合传统“和为贵”的理念,组织学生讨论公共场合如何做到不喧哗、不插队,将传统理念转化为现代文明行为准则。
(三)拓展课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
课后实践是巩固“文明有礼”教学效果的关键,可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实践任务。教师可布置“传统礼仪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向长辈行拱手礼、说问候语,记录实践感受;或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传统礼仪故事,与家人分享;也可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参与包粽子活动时,学习与同伴的合作礼仪、对长辈的尊重礼仪。
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文明有礼”主题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综合育人的有效途径。适用于该主题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其运用不仅能增强教学趣味性、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还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德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 .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J]. 读写算 ,2025,(23):160-162.
[2] 楼叶通 , 叶楚婷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全面渗透”研究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 综合 ),2025,(Z2):72-75.
[3] 陈洪艳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 [J]. 吉林教育 ,2025,(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