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幼小一体化共建式特色课程促进幼小衔接的路径探索

作者

陈志燕

深圳市光明区新地中央幼儿园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幼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起始阶段愈发受到关注,而幼小衔接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特色课程的开发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符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另一方面,特色课程的实施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基于此,做好幼小一体化共建式特色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儿童顺利完成入学准备,更为推动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系统科学衔接奠定基础。

一、创设分层梯度目标,构建幼小核心素养衔接框架

幼小衔接中“衔接”不等于简单做加法,也不是多个活动的拼凑,而是对课程、教学的重新设计 [1]。在设计幼小衔接课程时,帮助儿童构建连续性学习经验是主要关键点。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的断层易导致一年级入学困难,而在传统教育中常常将幼儿园与小学学习要求割裂开,忽视幼儿在专注力、自主学习等方面阶段性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注意力训练、观察力培养和思维能力训练,使幼儿在系统性课程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幼小教育得以自然过渡。

以幼儿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课程为例,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小学低年级课程标准,围绕“专注力 - 观察力 - 思维力 - 自主学习力”为核心素养主线,制定阶梯式能力培养目标。在培养专注力特色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手拍拍”“数字消消乐”等游戏,实现寓教于乐,逐步延长幼儿专注时长,衔接小学课堂要求。在观察力培养特色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自然探秘”“找不同”等任务,引导幼儿学会有序观察与记录,衔接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在思维力提升特色课堂中,教师以数字游戏、故事推理为载体,培养幼儿逻辑思维与解决能力,渗透小学学科思维方法。在培养自主学习力的特色课堂中,通过设置“任务打卡”活动,引导幼儿制定计划、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培养幼儿元认知策略以衔接小学自主学习要求。

二、实现主题内容融通,协助跨学段课程双向渗透

幼小衔接课程是幼儿课程和小学起始课程的一致性表达,在教学设计中实现幼小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步小学搭建适应成长的阶梯。幼小知识衔接存在“断层”与“超前”两大误区:在传统幼小教育中,幼儿园偏重视游戏化启蒙,小学则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因成长环境差异变化大而产生厌学或压力。通过设计双向渗透的知识衔接课程,打破学段壁垒,将小学基础学科知识以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形式进行渗透。通过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双向互动,帮助幼儿自然过渡到小学学习模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为小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

以培养幼儿幼小知识衔接课程为例,根据项目式学习方法设计跨学段主题项目,如“种植课程”,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特征,将小学阶段语文、数学等基础内容融汇在教学活动中。将幼儿园的游戏化学习方法与小学基础学科教学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例如在语言知识板块,确定预期结果为增加识字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如讲述故事、描述图片等,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如在数学知识板块,确定预期结果为学会10 以内加减法,引导幼儿认识数字、明白数理算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学环境与小学不同,幼儿不是通过书本文字知识逻辑体系进行学习的,而是通过外在的环境和材料,通过感知进行活动。基于此,在课程内容上达成一体化设计,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去激发学习的兴趣。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交环境复杂度显著提升,需适应新的同伴关系、师生互动模式及集体规则。传统幼小教育中,幼儿园与小学社交教育缺乏协同,导致幼儿难以快速融入小学集体生活,甚至产生社交焦虑。基于双向衔接的幼小一体化教学还要强化生态构建,在建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强化教学实施中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2]。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冲突解决能力和规则适应力,通过多方联成的教育合力,为幼儿创造稳定的社交成长环境,助力其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三、课程实施多元化,生态构建幼小衔接环境

以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课程为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将同伴交往能力、师生互动能力、集体规则适应三方面融入幼儿一日流程中。在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通过开展混龄合作游戏的特色课堂,引导幼儿学习沟通、分工与分享;在师生互动能力培养中,开展“小老师课堂”,鼓励幼儿模仿教师角色表达指令。在特色课堂中,小学教师也可定期进入幼儿园开展“趣味课堂”,通过小学校园生活故事分享和模拟课堂,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中师生互动模式。幼儿园也可与小学合作共同联合开发“校园规则闯关游戏”,让幼儿通过直观感受从幼儿园到小学不同环境中有什么不同,通过游戏体验和对比,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集体规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以幼小一体化共建式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创新和信息技术平台等多元化方式共同构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园与小学教学方式与环境的不同进行高效融合设计,促进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共同协作,通过搭建特色课堂建设,使幼儿在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蕙. 幼小协同准备科学助力成长 ——我园" 幼小衔接" 课程的思与行 [J].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11):27-28.

[2] 孙海霞 . 注重生态构建 , 强化课程研究——基于双向衔接的幼小一体化实践研究 [J]. 教育界 ,2023,(0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