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理论的河北省本科高校教师绩效量化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杨逸舟 韩宁 范泠荷 卜静 江轶伦 李衡
石家庄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教育科学研究院
引言:
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需求,逐渐建立起教师工作绩效量化评估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本文基于我国高校教师的特点,全面构建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以期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有效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逐步改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一、河北省本科高校教师绩效量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绩效量化管理现状
各校普遍建立由人事统筹、业务部门协同的管理格局,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并行,评价结果与薪酬、职称、岗位与评优等环节挂钩。总体看,制度框架逐步完备,信息化程度提高,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和覆盖面有所增强,数据积累也为后续的分析决策提供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中仍有突出短板。指标结构过度偏向科研数量,课堂质量、课程建设与学生发展增值关注不足,易引发“重科研、轻教学”。激励方式多聚焦物质奖励,尊重、成长与学术共同体支持不够,难以匹配多样化需求。沟通与反馈链条薄弱,指标逻辑与权重透明度不高,结果解读与改进建议不足,教师难以据此调整。部分流程还存在数据口径不一、系统割裂与复核不便的问题,影响评价信度与公信力。由此可见,框架虽在,导向优化与过程治理仍待深化 [1]。
二、激励理论对高校教师绩效量化管理的指导意义
(一)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意义
教师除基本保障外,更重尊重与自我实现。绩效设计不仅要看“产出”,还要看“成长”,在指标中呈现培训进修、课程改革、交流合作与育人成效,并保障知情、参与与申诉等权利,让教师在制度中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学校还应根据教师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支持,使初入职场与深耕多年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由此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驱动。
(二)双因素理论的指导意义
保健因素关乎“不过度不满”,如待遇、环境、关系与职责清晰;激励因素指向“更愿意投入”,如挑战性的目标、发展通道、学术支持与成就感。绩效体系需先稳住保健面,再把激励落在具体机会与资源上。对教学一线,可通过课程建设、课堂创新与教研项目给予支持;对科研团队,可通过平台、资源与协同机制赋能。如此才能实现公平底线与发展动力的兼顾 [2]。
(三)期望理论的指导意义
关键在于让“努力—绩效—回报”清晰可见。目标、标准、计算与奖励要对齐且可复核,避免“看不懂”“算不清”。目标保持适度挑战并可达,让教师看到通过改进就能提升的路径;规则稳定兑现,使期望与体验一致。若能将阶段性成果与过程努力纳入认可范围,教师在长期任务中的投入也会更加稳定。
三、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教师绩效量化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一)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发展为导向重构指标,平衡数量与质量。教学评价突出课堂观察、学习增值、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与育人成效;科研评价强调学术影响、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与交叉合作,鼓励面向真实问题的研究。把培训进修、共同体参与与跨界协作等过程性指标纳入轨迹化记录,统一口径,简化采集,保证可追溯与可复核。对不同类型岗位设置差异化权重,允许个人年度目标协商制,使制度既有统一标准,又保留弹性空间。
(二)丰富激励方式
构建立体化激励组合。荣誉体系同时表彰教学与科研,形成可持续的品牌项目;发展通道形成多路径,兼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资源配置匹配不同发展阶段,青年重导师与启动支持,中坚重团队与平台,资深重引领与传承。完善同伴互助与组织关怀,营造积极、合作的学术生态,让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同频共振 [3]。对承担公共服务与隐性劳动的教师要有明确认定与补偿,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必要时引入校际交流与访学机制,拓展成长视野,增强激励的开放性与长期性。
(三)完善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
把沟通前置、贯穿与落地。指标制定阶段广泛听取意见并小范围试运行;实施阶段提供阶段性数据与改进建议;结果发布时同步解释依据、亮点与短板,明确下一周期目标与配套支持。建立申诉与复核渠道,形成稳定闭环。必要时开展同行评议与课堂互访,让数据与专业判断相互印证,使绩效从一次性结算转向持续性辅导,促使改进在当期发生。围绕关键问题形成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便于跟踪落实。
(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设置定期评估与即时微调的双轨机制,依据学校战略与学科布局,适时调整指标与权重;对口径不一、流程重复与系统不便等问题及时修订,降低执行成本。以真实运行数据与教师反馈为依据,以试点与评估为抓手,建立“问题发现—小范围试改—评估复盘—全面推广”的循环,使绩效体系保持活力与适配性。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评估与外部专家咨询,提升调整的客观性与公信力 [4]。
四、结论
河北省本科高校教师绩效量化管理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激励理论为参照,可在价值导向与制度工具之间搭桥:在需求层面给予尊重与成长,在结构层面分清保健与激励,在机制层面打通努力与回报的链条,并通过指标优化、激励组合、沟通反馈与动态调整,把制度的刚性与育人的柔性统一起来。最终目标不是“算出分数”,而是“促成成长”。当绩效体系真正服务教师发展与学校战略,公平与效率将同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会稳步提高,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也将不断累积。面向未来,河北省高校若能坚持问题导向与持续改进的思路,绩效管理将更具温度与成效。为此,持续汇聚数据证据、畅通沟通渠道与优化资源配置,将成为推动机制生长的关键支点。
参考文献
[1] 王晓璐 , 周会娟 , 徐亚辉 . 多方绩效评价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应用型高校的视角 [J]. 河南教育 ( 高等教育 ),2021,(05):33-35.
[2] 杨永清 , 徐野驰 , 吴坚晶 . 基于量化赋分模型的绩效管理效果诊断机制研究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4,(29):142-144.
[3] 李蓉 , 王一然 .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激励机制分析——以丰华公司项目部员工绩效考核为例 [J]. 人才资源开发 ,2021,(09):79-80.
[4] 沈小滨 , 贺清君 . 绩效领导力 [M]. 中国法治出版社 :202001:267.
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资助 SQ202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