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演唱中国民族歌曲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陈婷婷
汕头市歌舞团 515041
引言
中国民族歌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习俗与精神追求,童声民族歌曲旋律优美、风格多样,有民族音乐底蕴且曲调更适合儿童演唱,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1]。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童声演唱中国民族歌曲的表现力,不仅能提升儿童的声乐素养,更能在演唱中亲近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一、技术训练:音色与咬字技巧
技术是童声演唱民族歌曲的基础,好的气息、美的音色与清晰的咬字,为作品的发挥奠定坚实根基。自然优美的音色是童声的特点,咬字吐字则要兼顾歌词的韵律与当地民族语言的特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演唱的技术水准 [2]。
1. 音色调整
童声的自然音色,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时,需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契合歌曲的情感与意境。引导儿童感知自身声音的特质,通过呼吸控制与声带、歌唱位置调节,实现音色变化。例如,演唱陕北特色的非遗题材歌曲《老黄风》时,这首歌曲激扬,歌词悠远奔放,具有传统的地域特点需用粗犷、高亢而富有变化的音色,并运用“说似唱,唱似说”的陕北说书特点,可通过深呼吸扩张胸腔,声带保持积极振动,调整发声腔体,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构建演唱画面,搭配“说唱”训练,在高音区调整气息的冲击力;而演唱江南民歌《茉莉花开》时,则需采用柔和、细腻的音色,传达歌曲的温婉与雅致,此时应减小声带的张力,气息保持平稳流畅,使声音如流水般轻柔。
2. 咬字吐字训练
中国民族风歌词往往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方言特色与韵律美感,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传达歌词内涵的关键。训练中可含水读歌词,增强上口盖咬字,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发音规则,关注字头、字辅、字尾,字头快,字辅圆,字尾归韵,凡是带有 a 字拼音在内的字,例如 ai ao an ang hua liang bian tian yuan ,往往都是开口字 , 演唱时需注意。同时关注民族歌曲中特殊的咬字,如儿化音、滑音、方言等在歌词演唱中的运用。例如在演唱京腔京韵歌曲《北京的门》时,歌词中 “北京的门” 的 “门儿” 字,需带儿化音,延长发音时间,歌曲通过唱北京的门表现出古往今昔,走进新时代,拥抱世界的豪迈气概;而演唱四川歌曲《川妹子》时,歌曲中的 “哟” 字带有滑音,在处理不同情绪时滑音的不同运用以及歌曲中多处的平舌方言的演唱,气息弹性训练、滑音训练,为展现歌曲的欢快做准备。
二、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与故事化教学
情感是民族歌曲的灵魂,演唱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要能够准确传达歌曲中的情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通过故事讲解、画面构思、打比喻多方面引导儿童揣摩歌词意境;欣赏地方人文风情帮助她们融入演唱,使歌声富有感染力,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1. 理解歌词意境
中国民族歌曲中无具体字意歌词(如 “啊”“呜” 等),这些衬词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这些无具体字意的歌词才是最深的情感,因为已经无法用具体的文字来表达作者情感,只有用声音来抒发。分乐句构建演唱画面,让儿童感知歌曲传递的情感基调,结合旋律起伏,处理声音的明暗强弱真假虚实,最后借助肢体动作模仿歌曲意境中的场景,让儿童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将衬词转化为贴合意境的情感表达,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2. 教师示范模仿
真假声转换与怒吼音的运用是提升表现力的关键技巧。儿童对真假声的认知易混淆,教师的精准示范与科学引导,既能帮助儿童掌握技巧,又能保护其声带,建立对 “美声” 的感知,同时规避错误发声方式。演唱中假声体现“轻盈空灵”,通过气息上浮、声带边缘振动,呈现音域的延伸感,避免虚飘(虚声)、声带闭合不足(躲声带)或喉咙紧绷(压喉)。引导儿童感知 “过渡无痕迹”:从真声到假声的转换,需通过气息的 “渐变”(而非突然切换)实现。如表现歌曲中悠远意境的 “啊” 音时,起音用真声,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确保声音扎实,逐步将气息向上 “托举”,声带振动幅度减小,自然过渡到假声,同时保持喉咙打开,避免音准偏移。
对于怒吼音、突强突弱,教师要把握力度与情感的平衡,既展现出歌曲中奔放粗犷的风格(如西北民歌),又避免过度用嗓损伤声带,可结合歌曲“发力点”和情感爆发点,示范如何用短促有力的气息支撑技巧,同时引导儿童观察教师的口型、表情及身体姿态,通过模仿这些细节,搭配声训练习先找共鸣位置再过渡导实声,逐步掌握技巧在歌曲中的运用,增强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训练与兴趣激发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童声演唱民族歌曲表现力的重要保障。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演唱表现力。
根据儿童的演唱水平与认知能力,分阶段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训练:初阶,可选取旋律简单、歌词浅显、节奏明快的民族歌曲,新疆《加尔加》蒙古《陶爱格》等,重点培养音准、节奏感与演唱兴趣,让她们在演唱中感受民族歌曲的乐趣。中阶,可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民族歌曲,如京韵歌曲《小花旦》苗族《苗家小阿妹》等,加强对音色调整、咬字吐字与情感表达的训练。高阶,可引入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民族歌曲,如鄂温克族《玛利亚·索》土家族《阿惹》等,引导儿童深入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在演唱中展现出个性化的表现力。
结语
童声演唱中国民族歌曲表现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从技术训练、情感表达、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科学的音色调整与咬字吐字训练,为儿童打下坚实的演唱基础。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贴合童声的培养模式,让童声演唱的中国民族歌曲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军 . 浅谈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J]. 亚太教育 , 2022(10).
[2] 丁晓红 .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技巧探究 [J]. 艺术科技 , 2023,36(1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