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跨境电商营商环境优化研究:空间、政策与人才耦合分析
王凯强 徐阳 叶万银 王烨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 B2C 跨境电商规模 2024 年突破 3.8 万亿美元、中国出口贡献度达31% 的格局下,长三角制造业重镇苏州依托柔性供应链与数字支付生态,实现跨境电商连续三年超 60% 的高速增长。然而,高增长背后暴露“产业强—载体弱—人才缺”的结构性张力:制造端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空间载体能级提升与人才集聚红利。相城高铁新城、科技城等新兴片区即便给出 30 元 / ㎡·天的优惠租金,也难以撬动成熟卖家迁入;园区湖西 CBD、姑苏火车站周边 60–110元 / ㎡·天的高价写字楼却“一房难求”。这一租金—入驻“价格悖论”提示:企业区位决策已从单维成本权衡转向空间隐性收益(信息外溢、社会资本)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综合比较。Storper & Scott(2016)提出的“空间—制度—行为”框架强调制度安排需嵌入空间梯度以修正区位优势 / 劣势,为解释苏州内部圈层差异提供了适配性工具:当政策工具未能精准对冲潜力圈的空间负外部性(如通勤摩擦),制度成本反而放大区位劣势,导致企业用脚投票。现有文献多聚焦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对二线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政策激励的互动缺乏系统考察,且人才居住—就业空间耦合的微观数据亦显匮乏。基于此,本文围绕三项核心议题展开:首先,剖析苏州各类空间载体对跨境电商企业区位决策的具体作用机制;其次,评估现行政策工具在空间—成本维度上对企业和人才需求的回应程度;最后,探讨构建“空间—政策”动态耦合优化路径的策略方案。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本文构建“空间—政策”耦合度模型:以GIS 网络分析法生成30 分钟等时圈(基于早高峰机动车速度),采用核密度估计量化产业密度(每平方公里企业数量),通过熵权法赋予通勤时效(权重 0.6)与产业密度(权重 0.4)综合分值,划分“核心圈”(湖西 CBD、姑苏火车站)、“成长圈”(园区高教区、吴中城南)与“潜力圈”(相城高铁新城、科技城、越溪)三类异质载体;政策维度采用 NVivo 14 对中央—省—市三级 27 份文本进行扎根编码,以政策工具的空间指向性(条款中明确提及目标片区)与强度(财政支出规模)构建政策嵌入度指数(0–1),最终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检验空间梯度与政策嵌入的交互效应。数据来源方面,研究团队于2024 年9 月至2025 年3 月对18 家涵盖平台卖家、独立站及服务商的跨境电商企业、4 个产业园区及 2 个政府部门展开半结构式访谈,并同步回收 128 份有效电子问卷;二手资料包括苏州市商务局公开月报、园区管委会统计年鉴及前述 27 份政策文本。方法层面,综合使用 GIS网络分析测算 30 分钟通勤圈、多元 Logit 模型识别租金、通勤与产业密度对企业选址的边际效应,以及政策内容分析提炼工具类型与空间指向,确保研究的多维度与稳健性。
三、实证结果
Logit 模型边际效应显示,30 分钟通勤可达性每提高1 个单位(标准化后),企业入驻概率增加 9.4 个百分点( p<0.01 );产业密度每增加 1 个标准差,入驻概率提升 6.7 个百分点( p<0.05 )。租金弹性系数为 -0.32( p<0.05 ),但对年销售额 ⩾1 亿元的企业不显著(交互项系数 =0.21 , p>0.1 ),验证头部卖家对租金的弱敏感性。人才居住—就业耦合呈现刚性约束:问卷数据显示, 68% 的运营与投流青年将单程通勤严控在 30 分钟以内,一旦房租占税后收入比重突破30% ,通勤容忍阈值才被动抬升至 45 分钟。政策响应与现实需求存在错位:潜力圈虽然提供“先缴后返”的房租补贴,却令初创企业面临现金流挤压;相城、科技城虽规划高铁枢纽,但微循环公交密度不足 2 辆 /km2 ,使“最后一公里”耗时高达15–18 分钟;园区每周举办的“跨境夜校”因通勤障碍导致潜力圈企业到场率不足 20% ,信息孤岛由此加剧。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归纳三方面关键结论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其一,空间条件对企业选址的影响呈差异化响应:通勤时效与产业集聚度对企业入驻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租金敏感性仅在年销售额低于 1 亿元的企业中显著。其二,人才流动层面,居住—就业空间匹配刚性特征显著,通勤时间与房租收入比构成双重阈值。其三,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潜力片区“先缴后返”补贴加剧初创企业现金流压力,公交覆盖率不足导致通勤摩擦与信息孤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三维度优化路径:其一,构建“核心圈—潜力圈”空间联动机制,在湖西 CBD 等核心区设置弹性工位(按小时计费),并开通高频通勤巴士(高峰时段 10 分钟 / 班,直达潜力圈企业),以时间成本替代空间成本,破解人才30 分钟通勤刚性约束。其二,设计动态政策包:阶梯式房租补贴与出口绩效挂钩(首年免租需承诺年出口 ⩾500 万美元,次年补贴比例随出口额递增),避免初创企业现金流挤压;同时引入“跃迁奖励”的退出机制(若三年内未达出口门槛则追缴补贴),抑制套利行为。其三,升级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跨境青年驿站”并提供职业培训,通过沪苏通勤卡等制度创新拓宽人才供给渠道。本研究结论不仅为破解苏州“产业强、载体弱、人才缺”的发展悖论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同类外贸城市的空间治理与政策创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参考文献:
[1] Storper M, Scott A J. Current debates in urban theory: Acritical assessment[J]. Urban Studies, 2016, 53(6): 1114-1136.
[2] World Bank. Doing Business 2020: Comparing BusinessRegulation in 190 Economies[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20.
[3]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Z].2025-02-07.
[4]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Z].2024-11-28.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24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时代跨境电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与创新研究”(2024SJYB1123)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