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先行先试的河北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与路径优化研究
李茵 李炜 王芸 刘倩
河北开放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80
引言:
学分银行是一种通过模拟银行的相关功能并与教育教学资源相关联,促使学生能够自行选择学习资源与学习时间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作为国家推广的新型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主要通过对学分进行重新定义,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各种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转换。在学分银行的模式下,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分配学习时间,形成了更具效率的弹性学习制度,实现时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河北学分银行制度先行先试的现实基础
(一)政策环境支持
国家规划和部委文件为学分银行提供了明确方向,各地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灵活落地。河北紧跟政策导向,把学分银行写入教育发展规划,围绕目标、任务与保障提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使制度试点不再是零散动作,而是在顶层设计框架内稳步推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发布实施意见、细化职责分工与配套举措,为市县与学校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引,政策链条更完整、执行空间更明确[1]。
(二)教育现状需求
河北的教育体系覆盖面广,学习者的年龄、职业与学习目标差异明显。很多在职人群需要在不脱产的情况下提升学历与技能,但不同机构之间的学分难以互认,造成学习路径割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同样面临通道不顺的问题,学生在类型间流动时常被“重修”“复评”困扰。学分银行如果运行顺畅,能够把多样化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计量的学分,实现“学在哪儿都不亏、走到哪儿都能用”,既回应了个体的灵活需求,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实践经验积累
国内多地的探索已给出参考样本,区域平台、标准规则与数据治理的经验不断成熟。河北在部分高校与职业院校开展了学分互认的先导实践,围绕课程对接、学分换算与流程管理积累了成熟的操作经验。这些实践虽规模有限,却帮助全国各地其他省份学分银行掌握了制度落地的关键环节,如证据材料的采集、评估口径的统一以及跨校流转的流程设置,为扩大范围打下了基础。
二、河北学分银行制度的设计框架
(一)核心理念确立
制度设计应牢牢围绕学习者,强调终身可得、公开透明与公平可及。终身可得意味着学习账户贯穿不同阶段,随时记录、随时调用;公开透明要求标准清楚、口径一致、流程可追溯;公平可及强调不因学习起点、学习场景与身份差异而设置不合理门槛。只有把这些理念落在具体规则上,学分银行才不是“名义上的账户”,而是“真实可用的钱包”。
(二)运行机制构建
学分认定、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构成制度的主干。认定环节需要明确证据类型与评估方法,既要覆盖正式课程,也要覆盖培训、实践与非正式学习;积累环节要以个人学习档案为载体,保证记录完整、来源明晰;转换环节要给出清楚的换算比例与对应关系,使学分能在学历教育、职业资格与继续教育之间顺畅流动。三者之间要形成闭环:前端认定有标准,中端存取有规则,后端转换有路径,任何一步都能被记录、被核验、被复盘。
(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统一、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是制度运行的“地基”。平台不仅要能办理线上认定、积累与转换,还要具备对接院校、培训机构与行业部门的能力,实现数据共享与权限管理。数据安全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个人隐私与学习记录要有分级保护与审计机制。
三、河北学分银行制度先行先试中的突出问题
(一)学分认定标准不统一
不同机构、学科与课程之间差异明显,导致“同学不同分、同证不同认”的情况时有发生。缺乏统一口径会削弱制度的权威性与可预期性,学习者难以判断投入与收益,学校也难以安排对接课程。标准的不一致还会提高管理成本,增加跨校协作的沟通负担,拖慢整体推进节奏 [2]。
(二)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
学分银行牵涉教育、人社与财政等多部门,既要对接学校与培训机构,也要对接行业标准与资格证书。如果没有稳定顺畅的协同机制,信息就难以及时共享,政策之间容易出现“断点”,一线办理也会反复求证、重复取材,体验不佳、效率不高。
(三)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
“听说过、不会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学习者不了解能认什么、怎么认、认了怎么用,机构对制度的融入度也有差距,一些课程体系与考核方式尚未按学分银行的要求进行优化。社会层面的信任尚未建立,导致制度的应用面与影响力有限。
四、河北学分银行制度的路径优化策略
(一)完善学分认定标准体系
依托省级层面的专家委员会,吸纳教育专家、行业代表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把课程标准、学习成果与能力要求对应起来,形成可操作的认定目录与换算规则。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产业升级与教育改革动态调整,保持稳定的同时适度迭代。为提高透明度,可将主要标准公开,提供样例材料与常见问答,让学习者与机构都有明确预期。在执行端,加强对认定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抽检复核,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按同一标准执行。
(二)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
由省级政府牵头建立联席会议与工作专班,明确议题清单、时间表与责任人,重要事项集中会商、限时办结。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梳理各部门在证书、培训与学历方面的存量数据,实现授权下的互通互认。对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设立“绿色通道”,减少重复提交与往返取证。
(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与新媒体开展通俗化解读,用案例展示“从认定到转换”的完整流程,让公众看到切实的便利。走进校园、社区与企业,开展面对面的咨询与演示,让不同群体在现场就能开通账户、提交材料与查询进度。对教育机构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学校在课程设计、评价方式与学籍管理上对齐学分银行的要求。
五、结论
河北推进学分银行的目标清晰、方向明确,通过先行先试提供了宝贵的场景与经验。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群众体验,需要在标准统一、机制协同与社会认知上同时发力。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信息平台为枢纽,以质量保障为底线,形成“标准可依—流程可办—结果可用—数据可证”的闭环,才能让学分真正“存得进、提得出、用得上”。
参考文献
[1] 荆瑞红 , 陶泽荣 . 机电系统工程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银行制度设计 [J]. 山西青年 ,2023,(11):87-89.
[2] 何腊梅, 赵韵. 从“功德银行”制度设计看乡村共同体重建[J].艺术与设计 ( 理论 ),2023,2(04):33-36.
作者简介:李茵(1992—),女,汉族,河北行唐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开放教育研究、中药学;李炜(1972—),副教授;王芸(1980—),副教授;刘倩(1985—),副教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青年基金项目“以先行先试为基础的河北学分银行建设路径研究”(SQ2023236);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依托学分银行推动河北省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230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