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交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作者

黄文艺

重庆移通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抖音、B 站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与关键。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互动最频繁的教育者,在社交媒体时代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认同并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社交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社交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 ① 社交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拓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

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传播多依赖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单向模式,而社交媒体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主流价值观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了培育效果与培育质量。例如,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时代楷模”事迹、微博话题 #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 等,让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就能接触到主流价值观内容。

2、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参与感

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性、碎片化、智能化的特征,加之现有的算法筛选与技术分析,可以让大学生从被动的价值观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现教育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形成自主、互动、共进的培育机制。 ② 学生们可以在各类社交软件的评论区发表观点、参与话题讨论、分享身边的正能量故事,这种互动过程不仅加深了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还能在群体氛围中强化价值认同。

3、为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富素材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代替了人对信息的传播 ③ ,在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加持之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了全新的手段与方式,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沉浸式、临场化的场景式培育方式。社交媒体上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如抗疫中的青年志愿者事迹、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等,为辅导员培育主流价值观提供了贴近生活的素材,使教育内容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消极影响

1、多元价值观冲击主流价值观认同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思潮自由传播,其中不乏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辨别能力有待提升,容易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产生困惑,甚至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

2、信息过载与碎片化削弱价值观培育效果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数量庞大且杂乱无章,大学生长期处于碎片化阅读状态,难以形成对 主流价值观的系统认知。同时,部分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挤占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导致其影响力被稀释。

3、匿名性与群体极化加剧价值偏差

在社交媒体匿名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容易放纵自我,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参与网络暴力、非理性追星等行为。而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可能使少数人的错误观点在互动中被放大,进而影响更多学生的价值判断。

二、社交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话语权被稀释

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掌握着相对权威的话语权。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辅导员的信息优势逐渐弱化。同时,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刻意制造噱头、歪曲事实,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消解,进一步削弱了辅导员的教育话语权。

(二)教育方式与学生需求脱节

部分辅导员仍沿用传统的“我说你听”教育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仅发布通知、政策解读等内容,缺乏与学生的深度互动。而大学生更倾向于平等、个性化的交流,对刻板、说教式的内容接受度较低,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辅导员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交媒体环境,部分辅导员存在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一是对社交媒体的功能和规律缺乏了解,难以有效运用其开展教育工作;二是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无法及时识别和应对错误思潮;三是缺乏网络舆情引导技巧,在面对突发网络事件时容易陷入被动。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学校对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家庭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社会层面的正能量传播与学校教育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培育效果的持续性。

三、社交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策略

(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筑牢教育根基

辅导员作为培育工作的主导者,其媒介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为此,辅导员应主动提升以下能力,一是媒介运用能力,系统学习社交媒体的运营规律,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等平台的功能,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互动等技能,将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二是信息辨别能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能够准确识别网络中的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三是舆情应对能力:学习网络舆情分析与处置方法,建立班级舆情监测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干预,防止事态扩大。同时,在舆情事件中保持理性,以事实为依据,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澄清误解、引导舆论。

(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增强主流价值观吸引力

1、内容贴近化

将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相结合,挖掘其中的契合点。应当尽量采取故事化表达叙事,减少说教性、抽象性话语表达方式以增强培育内容说服力④。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可以结合大学生参与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报国的案例;在阐释“敬业精神”时,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分享职场奋斗经历。通过贴近性内容,让主流价值观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指南。

2、形式多样化

突破传统的文字传播模式,采用短视频、漫画、H5、情景剧等形式制作教育内容。例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拍摄“身边的价值观”系列短视频,记录校园中体现诚信、友善、担当的小故事;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展“价值观知识闯关”游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发起话题讨论、组织线上辩论赛、开展直播访谈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中深化价值认知。

(三)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育体系,拓宽培育路径

1、占领网络阵地,打造“指尖上的课堂”

辅导员应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QQ 群、抖音号等平台矩阵,定期推送主流价值观相关内容,如政策解读、先进事迹、理论科普等,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同时,辅导员还应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社交圈,关注学生的动态更新,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困惑、疑问及时回应,对正能量内容积极点赞、转发,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2、深化线下互动,巩固教育效果

将线上讨论的热点问题延伸到线下,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网络中的价值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针对线上讨论的“青年责任与担当”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责任的意义。

(四)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培育合力

1、加强家校联动

通过家长微信群、线上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联动专业教师与学生骨干

邀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主流价值观元素,如在理工科课程中强调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文科课程中解读主流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一批“网络文明志愿者”,协助辅导员监测舆情、传播正能量,形成“辅导员主导 + 学生自治”的教育模式。

3、整合社会资源

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例如,邀请抗疫英雄、劳动模范等开展线上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线上展厅,让主流价值观的培育跳出校园,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化培育

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思想困惑存在差异,主流价值观培育需避免“一刀切”。辅导员可利用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动态和价值倾向,建立学生思想档案。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准教育:对价值观迷茫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线上线下谈心谈话,帮助其澄清认识;对热衷于网络社交的学生,引导其规范网络行为,发挥正能量传播作用;对受到错误思潮影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辨析和引导。

四、结论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辅导员应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家校社联动的培育体系,实施精准化教育。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论党的青年工作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242.

[2] 邵芳强 , 刘安 . 智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4).

[3] 孙璐杨 , 伍志燕 . 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挑战与对策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