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元素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融合机制探究
颜聪 闭舒蓉 梁晖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
在新时代美育工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语文课程培育学生审美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红色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功能,但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掘。本研究旨在探索红色文化元素与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实施机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教学实践等方法,重点解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现实问题。
一、红色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元素蕴含中国革命历史特有的美学特质,《红岩》中江姐形象所彰显的理想信念与牺牲精神,呈现出震撼心灵的崇高美学境界,这种源于历史真实的生命之美,迥异于刻意建构的艺术形态;延安木刻版画以粗犷线条承载革命激情,传世革命民歌以质朴旋律传递家国情怀,其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本质上源于对民族苦难抗争历程的精神记录;在语文教育场域中,红色文化元素的独特价值体现为以美育人与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学生研读革命家书,既习得语言表达艺术,更能体悟文本深层的情感层面,这种教育模式超越知识传授的单向度,通过审美体验触发心灵共鸣,获得精神世界的滋养。
二、红色文化与语文审美教育的融合机制构建
(一)整合红色审美教育资源
当前红色审美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分散性,地方档案馆的革命文献、民间流传的红色故事等多处于孤立状态,未与语文抒情散文教学建立关联,严重削弱了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因此需整合资源,打通红色文化与语文审美教育的基础工程,整合工作需分层面推进:地方层面,组建由语文教师、历史学者、纪念馆研究员组成的团队,对辖区内革命遗址、民间收藏的书信、日记、传单等进行全面普查,提炼其中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素材;经典层面,围绕教材中的红色篇目,筛选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同主题作品等,形成配套拓展材料,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搭配毛泽东同期创作的《菩萨蛮·黄鹤楼》及当时的社会评论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时代语境与审美风格;构建数字化资源库,按文学作品类、视听影像类、实物文献类三大类划分,每类下再设子项,每个资源条目详细标注其语言特色、情感基调等审美要点,以及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环节的应用建议,实现资源的便捷检索与高效调用。
(二)创新红色审美教学实施方法
传统的红色文化教学多采用单向讲授的模式,教师多聚焦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和革命精神的概括,对红色文本的语言艺术、情感表达等审美层面挖掘不足,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体会红色文化的审美价值,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激活红色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采用情境体验法,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在教学延安文艺座谈会相关内容时,利用 VR 技术重现座谈会现场的布置、参会人员的神态,配合当时的录音片段,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讲话的语言逻辑——从问题提出到观点阐述的层层递进,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体会其强大的情感张力;将审美感知与实践创作相结合,组织学生以红色故事为蓝本进行小品剧本改编,如改编半条棉被的故事时,要求学生在保留核心情节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对话的设计、舞台提示的撰写,再现故事中的温暖情感与革命情怀,在改编过程中深入体会原作的情节节奏把控、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审美技巧,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转化为实际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建立多元动态评价反馈体系
当前对红色文化教学的评价多以纸笔测试为主,考查内容集中在红色历史事件的时间、意义等知识点的识记,缺乏对学生红色文本审美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红色审美教育的成效,因此,需构建多元动态评价体系提升红色审美教育质量,评价内容应涵盖三个层面:认知层面,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红色文本的语言特色、结构技巧等审美特征的掌握程度,如能否准确分析《七律·长征》中“细浪”“泥丸”等意象的夸张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审美层面,依据学生完成的读后感、红色主题绘画、诗歌创作等作品,判断其对红色文化审美内涵的解读能力和审美创造水平;情感层面,通过观察学生在红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度和情感共鸣深度;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课堂参与、红色资源搜集与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过程中的表现,同时结合期末的红色主题研究报告、文艺创作等结果性成果进行综合评定。
(四)完善红色美育资源保障机制
当前红色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不少语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停留在表层,缺乏对红色文本审美价值的深入挖掘能力,且学校用于红色资源搜集、数字化处理等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红色文化与语文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因此完善保障机制是确保融合工作长效推进的前提: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红色文化研修班,邀请党史专家、文学评论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化教师对红色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内涵的理解;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红色美育资源开发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红色文献的搜集整理、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印刷等;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与企业、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争取社会捐赠。
三、结束语
红色文化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融合,需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借教学方法创新激活,靠评价体系护航,用保障机制支撑,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提升语文素养与家国情怀。未来需持续优化机制,使红色文化在语文课堂充分彰显育人价值,滋养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 张思文 . 指向学生家国情怀发展的语文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7):49-51.
[2] 卢哓瑞, 吴梦汐. 陕北红色文化融入统编高中语文教学探索[J].作家天地 ,2024(7):44-46.
[3] 雷元艺 .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策略——以《百合花》为例 [J]. 高考 ,2024(4):140-142.
基金项目: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2024410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