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梁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阳朔镇第二小学
引言:
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都种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活动,推动着小学少先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创新,为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注入了强大动力。巧借红色文化,依托少先队组织,设计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活动,既能拓宽少先队员的视野,也能助力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高效开展。
一、构建联建共育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少先队活动,需要学校少工委加强与社会组织、集体或者个人的合作,构建联建共育机制,广泛争取社会资源支持少先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建设家队交流平台,借助该平台,少先队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向少先队员家长宣传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与家长共同学习和交流红色文化,帮助家长提升红色文化素养,并引导和鼓励家长积极向少先队员宣传红色文化,在家庭中建立浓郁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1]。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与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开辟少先队红色文化资源活动阵地。例如结合八一建军节,组织少先队员走进绿色军营,带领少先队员参观部队,与解放军叔叔护送祝福、共唱军歌。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少先队员深刻认识到解放军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激励少先队员向解放军叔叔学习,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致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先进的经验与做法,促进少先队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助力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公开教育。如讲红色故事,首先要明确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讲故事对少先队员的发展有怎样的促进作用等,这些都彰显了显性教育的计划性与组织性。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事先没有计划,属于无意识教育。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应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借助红色文化开展小学少先队活动应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借助显性教育组织性、计划性的特点和优势保障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高效开展,同时利用隐性教育将红色资源渗透到少先队员的生活与学习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少先队员塑造正确三观,并激发其爱国热情。例如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物理环境之中,让少先队员在校园中时刻都能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2]。如以“长征”为主题,利用教学楼走廊绘制“红色足迹”地面彩绘,学生可通过“跳格子”游戏认识历史。再比如可以在班级中设置“红色文化角”,张贴“红色格言”、悬挂班级“红色小明星”照片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小学少先队活动形式
借助红色文化开展小学少先队活动应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科学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以免开展的活动超出少先队员的认知水平。如针对四年级学生要讲四年级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的故事,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活动目标与活动方案,这样才能确保小学少先队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应关注少先队员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如结合少先队员的兴趣爱好设计小学少先队活动,借助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少先队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少先队员积极主动地探索、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如向少先队员讲王小二的故事,借助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抓住少先队员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带给少先队员深刻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在活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应在讲红色故事以及唱红歌等传统活动形式的基础结合少先队员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如与当地纪念馆加强合作,共同组织开展“红色小讲师”活动,组织学生到纪念馆中担当“讲师”。这样的活动既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小学少先队活动的创新,也能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活动体验,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与发展。
结束语: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少先队活动,不仅推动着小学少先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而且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应积极推动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合作,构建联建共育机制,同时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小学少先队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路径,不断提升小学少先队活动的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 伍旭梅 . 让人工智能赋予少先队活动“数智之翼”——以“少先队红色家书探究活动”为例 [J]. 少先队活动 ,2025,(04):26-27.
[2] 赵妍 , 张群 . 基于吉林省“在地化”红色资源构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以 F 小学“做黑土地上的红孩子”活动课程为例[J]. 新课程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