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
李任重 潘改华 肖德义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第一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该要求明确凸显出了思政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核心地位,也为一体化视域下的学科融合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教学实践中存在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学段衔接断层和学科融入形式化等问题,导致育人效果未能充分的彰显出来。因此,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视域探究和探索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深挖教材内涵,植入思政元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仅包含着学科逻辑与知识体系,还蕴含着相对丰富的思政资源。在一体化视域下进行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时候,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及精力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从教材文本、图表以及案例等素材当中提炼出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等相关思政内核,使思政元素逐渐成为学科知识的自然延伸,从而实现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通过“深挖教材内涵,植入思政元素”进行一体化视域下的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时候,首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起教材内容分析框架,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三层维度有效拆解各学科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章节内容,明确各个知识点可以承载的思政主题,如历史学科紧紧围绕“史料实证”挖掘民族精神,物理学科结合“科学家事迹”有效渗透创新精神。其次,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强化教材文本当中的隐性思政解读,对概念、原理和案例进行价值层面的拓展延伸,例如数学教材中“统计图表”的学习可关联“数据诚信”,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赏析可拓展“生态文明”意识[1]。再次,建立起跨单元的思政元素整合机制,针对同一个思政主题有效串联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贯穿学科学习的价值线索。与此同时,结合教材修订动态化的更新思政元素库,以此来确保挖掘出来的内容与时代精神是同步的,如将科技成就、社会热点等融入到教材解读当中,使思政元素的植入既扎根教材又贴近现实。最后,通过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读等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师共同提炼教材当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来明确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入节点和融入方式,确保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当中形成闭环,从而实现隐性渗透与显性引导的有机协同。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思政教育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或事件,这种活动或事件包含学习内容的核心问题,符合真实的生活逻辑,具体而生动,适合学习者并作用于学习者,使学习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学习 [2]。在一体化视域下进行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时候,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出具有较强的思政内涵的教学情境,以此将原本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学生可以进行感知和体验的具体场景,通过情境当中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参与互动的过程当中主动建构价值认知,使思政教育从以往的说教式转变为体验式,最大限度的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渗透思政教育”进行一体化视域下的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时候,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立足学科特性,设计情境主题。不同学科拥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时候,应当紧紧围绕学科的特性展开。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紧紧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当中的英雄故事或者是感人事迹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在历史教学中模拟历史事件现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经历历史过程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情境主题的选择既要体现出学科知识的应用,又要蕴含相应的思政价值点。(2)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情境代入感。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尽量选择其熟悉或者是关心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校园生活作为情境背景。例如,可以围绕“如何解决班级卫生问题”创设数学统计情境,探讨数据收集与诚信;围绕“校园欺凌”或“网络谣言”创设思辨情境,在语文或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导学生讨论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和友善待人;结合本地社区建设或环保行动创设地理或综合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当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时候,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更能够主动积极的思考其中所蕴含着的价值问题。
三、开展实践活动,践行思政理念
实践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承担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思政理念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层面”,成为学生行为选择的内在准则。为了进行一体化视域下的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科实践活动当中,以此来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当中深化对于价值观念的理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践行思政理念”进行一体化视域下的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时候,可以从目标设计一体化、过程引导价值观和成果评价重内涵三个方面入手。就目标设计一体化而言,教师需要在设计学科实践活动的时候同时考虑到学科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思政教育目标,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确保学科实践活动既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又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二者目标一致且相互促进。就过程引导价值观而言,教师需要在实施学科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有效的关注与思政元素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 [3]。例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强调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在分析现象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与法治观念;在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当中的任务,将价值引导融入到学生的思考以及行动当中。就成果评价中内涵而言,教师在进行学科实践活动的评价的时候,不能够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是相关技能的熟练度,还应该包含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考察。评价标准应当体现出思政要求,切实有效的关注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当中是否能够展现出责任感、是否能够乐于助人、是否坚持真理等等,使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深化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策略。
一体化视域下实现思政元素与初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科教育体制增效的重要路径。未来,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究相关策略和方法,在紧跟时代发展的同时,推动学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婉慧 . 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政治认同素养渐进生成路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23.DOI:10.27118/d.cnki.ghesu.2023.001013.
[2] 曾冰清 . 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教学素材选用——以初中“公平正义的守护”和高中“公正司法”为例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10):31-34.
[3] 陈思 . 大中小一体化建设视域初中思政课定位与特征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