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玩学融合视域下班本课程的实践路径与价值探析

作者

李婉华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幼儿园 678400

一、引言

班本课程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深化与细化,它紧密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在教师对班级幼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动态生成。与传统预设课程相比,班本课程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贴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节奏。《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一理念为班本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提供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二、班本课程与角色游戏的融合:在情境体验中深化主题认知

(一)角色游戏对班本课程的价值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角色游戏作为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不同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能够满足幼儿的社会性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发展幼儿认知能力、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合作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角色游戏可以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实现“玩”与“学”的统一。

(二)从游戏问题到课程生成:“开花店”主题的实践探索

在幼儿园日常角色游戏中,幼儿基于自身经验提出的各种问题往往是生成班本课程的重要契机。例如:一次角色游戏分享会上,朵朵提出:“今天我想买束花送给娃娃家的妈妈,可是小超市里没有花。”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有的建议在小超市增加花的售卖,有的则提出“可以开个花店”。最终,“开花店”的提议得到了一致认可。教师在分析主题的教育价值后,生成了班本课程——开花店,并围绕如何开花店核心问题,设定了课程目标:帮助幼儿了解花店的基本功能与经营流程,认识常见花卉的名称与特征,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

在筹备阶段,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开花店需要做哪些准备”,孩子们提出需要“花、花瓶、价目表、店员”等。针对花的来源,有的说可以从家里带,有的建议自己制作。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组织开展美术制作纸花活动,数学制作价目表活动。

在经营阶段,角色游戏逐渐深入。幼儿进行花束买卖,解决顾客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查阅绘本、观看视频,了解不同花卉的寓意和养护方法,在游戏中,“店员”熟练介绍花的价格,根据“顾客”需求推荐合适的花束,包装花束,游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开花店”班本课程中,角色游戏与班本课程的融合使学习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学习过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深化了对花店经营的认知,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艺术创作等方面获得了全面发展。

三、班本课程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在自主操作中探索主题奥秘

(一)区域游戏在班本课程中的独特作用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特定区域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探索的活动形式。它以幼儿的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主要途径,是幼儿自主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在班本课程实施中,区域游戏能够从多个角度为幼儿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和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从不同侧面理解和表现主题内容,是实现做中学的有效方式。

(二)多区域联动:“奇妙的影子”主题的探索之旅

以“奇妙的影子”主题为例,教师围绕影子的形成、变化、应用等核心内容,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自主探索影子的奥秘。

在语言区,教师投放了与影子相关的绘本、故事背景图,幼儿可以根据绘本内容复述故事,结合背景图创编关于影子的故事。在一次活动中,几名幼儿结合“月夜”背景图,创编了“小兔子和它的影子朋友”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了他们对影子跟随现象的观察,还融入了友好相处的情感元素,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区是探索“奇妙的影子”主题的核心区域。教师收集了各种形状的盒子、玩具、手偶等物体,提供了手电筒、台灯等光源,引导幼儿探索物体、光源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幼儿们通过移动光源、改变物体位置等方式,发现了“光源离物体越近,影子越大;光源离物体越远,影子越小”“物体形状不同,影子形状也不同”等规律。

益智区的活动侧重于影子的测量与匹配。教师提供了积木、绳子等材料,幼儿可以比较影子的长短,测量长度等。同时,教师制作了影子配对卡,将不同物体的图片与影子图片分开,幼儿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再进行匹配。

艺术区投放了黑色卡纸、白色蜡笔、手电筒等材料,幼儿可以通过手影游戏(如变出小狗手影)激发创造力,再将手影形状画在卡纸上,制作影子画。

“奇妙的影子”主题活动中,各区域游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幼儿提供了全方位的探索机会。幼儿在自主选择区域、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了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在语言表达、科学探究、逻辑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四、班本课程与体育游戏的融合:在运动体验中践行主题精神

(一)体育游戏对班本课程的促进意义

《纲要》中指出:“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游戏作为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将体育游戏与班本课程融合,创设与主题相关的体育游戏情境,能够使体育活动更具教育内涵,让幼儿在运动体验中践行主题精神,实现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统一。

(二)情境化体育游戏:“我是小士兵”主题的实践路径

“我是小士兵”是一项以培养幼儿勇敢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核心目标的体育班本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参观了军营,对军营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搭建军事设施”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轮胎、平衡木等器械,搭建桥、房屋、堡垒等设施。在搭建大桥时,幼儿们不断调整轮胎的位置和间距,讨论“怎样才能让大桥更稳固”“怎样才能让大家安全通过”。这一过程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军事训练”体育游戏包括队列训练、障碍跑、匍匐前进等内容。幼儿们学习立正、稍息、向前看等指令,培养规则意识和专注力。障碍跑游戏中,幼儿们需要依次通过“钻山洞”“跨战壕”等,到达“堡垒”,体验成功的喜悦。

“保卫阵地”游戏是课程的高潮部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担任守卫者,负责保护阵地,另一组担任侦察兵,需要突破防线完成侦察任务。游戏中,幼儿们制定策略、分工合作,守卫者商量如何布置防线,侦察兵讨论如何避开视线。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奔跑能力、反应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策略思维。

在“我是小士兵”体育班本课程中,体育游戏与主题内容紧密结合,幼儿深刻理解了勇敢、合作、责任的含义,集体荣誉感得到显著提升。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及时调整游戏难度和内容,使课程更贴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实现了体育锻炼与品格培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 虞永平. 幼儿园课程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朱家雄. 幼儿园课程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