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探讨
范妮洁
靖安县幼儿园 330600
前言:
在进行生活教育时,教师应明确生活与教育的内在联系,以此在教导幼儿时,可以从生活出发,从而带领幼儿完成采摘、浇水等劳动任务,并鼓励幼儿生活当中自己整理玩具、书本等,这不仅增强幼儿自主劳动的意识,还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各项劳动中展现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幼儿参与到劳动中能够养成很多好习惯,这说明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非常重要。
一、布置多样的劳动任务
课题类型: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体验活动研究课题编号:23JYB226
生活中的劳动有很多,因此,教师可以将不同劳动与教育融合起来,以此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在此工作中教师布置采摘、除草、喂动物等劳动任务,通过布置多样的劳动任务,提高幼儿对完成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调动全体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劳动中采摘果实,采摘时幼儿认真捡起掉落的果子,逐渐养成爱惜果实的习惯,同时幼儿还在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予以悉心照顾,以及在除草时独立完成各个区域的清除工作,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布置手工制作蛋糕的任务和种植任务,这些不同的劳动任务,有效提高幼儿对完成劳动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幼儿能够非常主动完成种植植物的劳动任务,同时幼儿还自主制作不同形状的小蛋糕,这不仅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认可,还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可见布置多样化的劳动任务,能够增强幼儿综合能力,以及取得非常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二、家长与幼儿共同劳动
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家长能够带动幼儿,因此,非常注重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孩子共同完成劳动,以此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垃圾分类劳动,从而在家长的带动下和鼓励下,幼儿积极将果蔬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同时将不可回收的电池放到不能回收的桶中,这个过程中幼儿既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又通过与家长共同劳动,增进彼此的距离,进而促使家长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在教育时家长提醒幼儿不能随意乱丢垃圾,如果这样做到,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注意保护环境,进而提高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家长和孩子可以在家中共同完成家务劳动,使家长非常注重在家庭环境下,与孩子共同刷碗、擦地、清洁窗户等等,通过共同完成这些劳动,有利于教导幼儿养成每天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习惯,以及提高幼儿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角色扮演中进行劳动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出发去落实劳动教育策略,由此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扮演清洁工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幼儿模仿清洁工的劳动行为,使幼儿主动清扫班级各处,在清洁过程中幼儿非常认真扫地、擦桌椅,并将不同物品分类摆放在指定位置,对此教师应多多鼓励幼儿,从而增强幼儿对劳动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一来,幼儿更加主动劳动,在进行各项劳动时,教师教导幼儿与小伙伴互相配合着清扫各个区域,并鼓励幼儿扮演浇水工,进而激发幼儿主动扮演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幼儿既做到互相合作,又认真完成浇水任务,此外,幼儿还针对不同的植物,浇定量的水,这体现出幼儿不仅出色完成各项劳动,还懂得根据植物的大小进行针对性的浇水,逐渐增强幼儿对浇水的责任心和劳动意识,所以,教师除了在教育中约束幼儿的言行举止,还需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幼儿扮演工人、清洁工、浇水工等不同的劳动者,这不仅使幼儿体会到不同劳动岗位的艰辛,还推动幼儿养成认真劳动的习惯,充分体现出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四、游戏中进行劳动教育
一味说教容易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致使幼儿不愿意接受教育,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育工作中,以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劳动,如:组织幼儿进行叠衣服游戏和接力清扫游戏,通过开展趣味性、多样性的劳动游戏,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叠衣扣扣子,这个过程中幼儿既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又出色完成不同劳动,对此幼儿获得奖励和表扬,进一步幼儿对劳动的信心,进而推动幼儿更加积极地劳动,逐渐增强幼儿劳动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性的劳动游戏,如:进行摆放凳子的游戏,此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和劳动意识,同时提高劳动教育水平。总结:
总之,要想更好地教育幼儿,教师应践行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生活劳动中,由此引导幼儿独立自主完成清扫任务,并定期组织家长和幼儿进行多样劳动,同时还可以在角色扮演和不同游戏中落实劳动任务,以此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到扮演中、游戏中出色完成各项劳动,这对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十分有利,并加强幼儿自主劳动能力,这说明实施劳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蔚蕴. 融于幼儿园生活的劳动教育——幼儿园劳动育人的实现路径 [J]. 现代教学 , 2024, (20): 75-79.
[2] 李玉娟.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J].生活教育 , 2023, (06):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