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如何提高低段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作者

向前

巫溪县白马小学校

低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发呆等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课堂专注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只有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能力。

1 趣味教学引注意,多元互动聚目光

低龄学习者群体天然存在显著认知活跃特征,教学进程需把握该阶段特有的探索驱动力。教师宜借助现实生活元素构建知识关联,例如数学概念导入可利用具体可感的水果分配情境阐释除法本质,使抽象运算规则与日常经验产生实质联结。语言习得领域适宜采用韵律性文本作为载体,《小马过河》类童话或 " 摇啊摇 " 式童谣能自然营造无压力输入环境。科学课引入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轶事远比直接讲解放射性原理更具触发效果,这种叙事牵引策略实质构成认知支架。角色模拟活动在语文课堂呈现特殊价值,当儿童化身《小狐狸买手套》中的人物展开对话重构时,文本理解深度与口语产出能力获得同步强化。游戏机制设计需遵循教育目标适配原则,英语词汇巩固环节可设计词汇联想接龙挑战,亦或设置遮挡部分字母的猜测任务,此类结构化游戏使机械记忆转化为主动检索。关键教学策略在于三维度协同:内容择取须匹配儿童既有认知图式且具备现实锚点,方法实施依赖多元交互形态的创造性组合,形式架构应突破传统讲授的单向局限。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的真实度直接影响参与质量,超市购物场景中的货币计算演练之所以有效,正因其还原了数学符号背后的操作意义。各类教学法本质共享内在逻辑——将新知镶嵌于趣味性认知任务,使注意维持由外部刺激驱动转向内在动机维系。单词接龙竞赛产生的良性紧张感,恰能促进工作记忆的主动调取;而科学史故事隐藏的探索悬念,则持续激发假设验证思维。这种教学转化要求教师精准判断特定内容的最佳呈现形态,当除法原理通过实物切分过程可视化时,其效果远胜于纯粹符号推演。最终实现的核心转变在于:使" 注意" 从被动接收状态升维为持续参与的认知投入。

2 习惯培养筑根基,规则约束促专注

课堂专注力的提升离不开根基的稳固,这根基便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塑造。低年级学生恰好处在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当着力于建立有益的学习行为模式,推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发展出自主投入的状态。学生需要听老师讲,也要听同学说,这是课堂上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说话者,耳朵注意听,头脑同时动起来。借助“传话游戏”这类活动进行训练,让学生一个接一个传递信息,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能让学生体会到听的价值,提升听的能力。那些表现出良好听讲状态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成为他人参照的对象。鼓励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样是教师需要促进的方向。学生提问或回答时,教师需要表达认可和支持。即便答案有误,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思考过程也值得被看见,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错在哪里,帮助他们正确把握问题。数学课上,教师提出能引发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小组代表陈述本组观点,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彼此交流,有助于思维活跃度的提升,进而对专注力产生积极影响。规则的存在为专注提供了外部支持。低年龄段学生自控能力尚在发展,清晰明确的要求能帮助他们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任务上。教师需要把课堂规矩讲清楚,比如发言前要举手,别人说话时不插嘴,书本文具放在固定位置,写作业时保持安静。这些要求要具体,容易理解,便于执行。规矩一旦定下,就要坚持执行。学生做得好,遵守了要求,教师要及时表扬,可以用口头称赞,也可以用小贴纸这类象征性的奖励。学生违反了要求,教师需要温和但明确地指出来,必要时采取简单措施,比如提醒一次,或者让其短暂离开活动中心冷静一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行为与后果的联系,而不是惩罚本身。

3 家校携手齐发力,共育专注好习惯

家庭环境构成了儿童成长历程中首要的教育场所。家长扮演着孩子生命中最初的教导者角色。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稳定性,教师投入必不可少,家长的协同配合同样关键。学校与家庭双方力量需汇聚一处,形成有效的教育协作机制,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专注能力的养成与发展。在家庭层面,为孩子营建一个适宜的学习空间是基础工作。孩子所处的家庭物理环境对其学习状态存在直接影响。安静的氛围、整洁的秩序、舒适的空间条件有助于孩子将心理资源集中于课业。家长有必要为孩子划定专门用于学习的物理区域,配置必需的文具和资料,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干扰源。具体操作上,当孩子处于学习状态时,家长应主动关闭电视机、手机这类电子产品,控制谈话音量和活动声响,目的是制造一个少受干扰的学习声学环境。家长在日常实践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品质。一些专门设计的游戏活动可以服务于这个目的。带着孩子玩“拼图”、进行“搭积木”、参与“下棋”等活动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游戏要求参与者保持持续的注意力投入并伴随思考过程,对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起到训练效果。时间节奏的合理掌控同样重要。儿童注意力的维持时长存在客观限度。家长需要基于孩子所处特定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科学规划其学习时段与休息间隔。核心目标是让孩子在一个压力适度、情绪积极的状态下展开学习活动并实现成长。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习惯培养能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觉、主动;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趣味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提高课堂专注力。

参考文献:

[1] 赵怡怡 , 赵雪青 , 薛文生 , 师昕 , 毋涛 . 基于 YOLOv8-DCEM的学生课堂行为检测方法[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1-9.

[2] 卓铁农 , 英迪 , 赵晖 . 融合跨模态注意力与角色交互的学生课堂专注度研究 [J]. 计算机科学 ,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