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馆藏文物管理视角下的文物保护路径分析

作者

王伟霞

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600

引言

馆藏文物作为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保护工作的合理性。当前馆藏文物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因素侵蚀、保护技术局限、人为破坏风险等。从馆藏文物管理视角深入分析文物保护路径,能实现馆藏文物的长久保存与合理利用,有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使公众直观感受文物魅力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1 馆藏文物保护的现状

数字化技术为馆藏文物保护带来革命性变化。高精度三维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高光谱成像技术成为古书画保护新方向,凭借图谱合一特点提升分析效率,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实现无损检测。激光清洗技术在石质文物清洗中效果显著,激光全息散斑干涉技术在文物监测中作用重要。生物基材料应用提供更环保高效的保护方案,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精准监测。各类环境调控设备为文物营造适宜保存环境,助力文物保护。学校将文物保护纳入历史、艺术类等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理解与重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建设,成立志愿者队伍,吸纳热爱文化者加入。

2 馆藏文物管理视角下的文物保护路径

第一,测文物存放环境的温湿度变化。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可检测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及时察觉空气污染问题;光照监测设备能精确测量光照强度和时长,有效避免文物因过度光照受损。在博物馆各区域合理布设监测设备,构建全方位、实时化的馆藏环境监测网络,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设备互联互通,增加文物展示效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深入挖掘分析,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与趋势,全面保障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与安全。智能化环境调控系统能自动调节环境参数,满足不同文物的保护需求,为文物营造更适宜的保存环境。针对光照敏感的文物,可采用智能照明系统,根据不同展览需求和时间,自动调节光照强度与时长。除智能化调控系统外,还可采用多种有效的环境改善方法。在空气净化方面,利用空气净化器去除空气中的灰尘、有害气体及细菌等污染物;防虫防鼠方面,可以安装防虫网、放置灭鼠器等,将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为环境调控提供重要支撑;防潮防霉方面,在库房和展厅放置防潮剂、除湿机等设备,保持环境干燥。例如,在旅游季人流量较大时,避免过多游客呼出的水汽以及带入的灰尘对文物造成损害,采取合理控制景点的开放的手段;采用先进的通风系统,使湿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实现空气良好的流通,为文物长期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加强人为因素管理。开展多样化的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文物保护专家为公众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深入介绍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利用博物馆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线上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发布文物保护相关信息和科普文章;举办展览,通过展示珍贵文物及保护成果,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保护观念,可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文物保护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公众亲身参与其中,增强责任感与参与度,激励管理人员认真履职。制定严格的馆藏文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规范管理人员行为的基础。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为确保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详细规定文物出入库、展览、修复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学习文物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提升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建立考核机制,将工作表现与薪酬、晋升等挂钩,在实践中领会保护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建立科研项目审批和监管机制,能确保研究活动不对文物造成损害。科研项目立项前,应严格审查研究方案,评估对文物的潜在影响;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人员严格按方案操作,加强监管,及时记录研究数据和文物状态变化。鼓励采用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减少对文物的干预,微损检测技术能在尽量减少损伤的情况下获取更详细的信息,无损检测技术可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获取成分、结构等信息。

第三,提升保护技术与设备水平。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应加大对馆藏文物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出台优惠政策等,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企业应强化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保护技术与设备,科研机构需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开展针对性研究,较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前沿保护技术研究方向涵盖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生物技术能应用于文物的生物降解防治和生物修复工作;纳米技术可用于制备纳米保护材料,增强文物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建立保护设备更新换代机制,依据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定期更新设备。随着科技发展,文物保护设备不断升级,新设备具备更高精度、更强功能和更好稳定性。博物馆应定期评估保护设备,引入先进设备,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先进的保护设备和技术包括无损检测设备、文物修复设备等,其中无损检测设备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文物内部结构和缺陷,拓展文物展示与传承的维度。例如,游客可以通过 VR 设备沉浸式游览博物馆景点,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减少因实地参观造成的文物损耗;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将这些数字化成果广泛传播,提升文物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让更多人领略到文物的内涵,在保护文物实体时,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第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增加对馆藏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制度层面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获得持续且充足的资金支持。设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为文物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专门用于扶持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推进和关键科研活动开展。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形成多方联动的资金保障局面。通过捐赠、赞助、合作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捐赠财物、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贡献力量,企业可通过捐赠资金、设备,或与博物馆合作开展保护项目等形式参与其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学校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需优化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与科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和优质科研资源,助力培养出符合文物保护需求的专业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馆藏文物保护关乎历史传承与文化延续。因此,博物馆等机构应积极整合资源,平衡好保护与利用关系,落实各项保护举措。未来,还需持续创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护合力,让馆藏文物在科学管理与有效保护下,绽放永恒魅力,精准把握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毕 晨 闱 . 博 物 馆 馆 藏 文 物 的 数 字 化 保 护 路 径 [J]. 新 传奇 ,2025(19):116-118.

[2] 池丽萍 , 张志升 .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概述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09):49-52.

[3] 钱霞 .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给中小博物馆带来的变化——以汤原县博物馆为例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09):114-117.

[4] 黄艳萍 . 馆藏铜器文物的修复保护与文化宣传——以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