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牌建设的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王鹏 李蕾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潍坊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在《“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导下,滨海城市均以开展海洋体育赛事为抓手,活化生态旅游资源、拉动区域消费。然而,现实中多数非传统滨海城市存在共性问题:举办的赛事多为“单次性活动”,未形成长效品牌认知,影响范围局限于本地;生态旅游仍处于“观光打卡式浅层体验”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与赛事相关的深层次内容;赛事与旅游分属不同经营主体,资源未有效整合,难以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因此,本文以潍坊市为研究对象,以“品牌”为切入点,对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潍坊市生态旅游与海洋体育赛事结合存在的问题
以潍坊市为例,从品牌建设视角看,当前二者融合仍面临三大关键问题,既制约资源价值释放,也阻碍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产品分散,缺乏统一 IP。目前,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分属不同行业,赛事由体育部门组织管理,生态旅游发展与宣传由文旅部门负责,二者缺乏统一品牌规划与协调机制。具体表现为: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渤海湾杯”全国帆船赛等赛事各自为政,无统一标识与宣传标语;寿光湿地、昌邑渔业文化等生态旅游资源拥有独立营销体系,与赛事品牌无直接关联。这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导致外界难以全面认知潍坊“海洋体育 + 生态旅游”特色,品牌辨识度低、知名度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1]。
二是融合层次较浅,未构建完整价值闭环。现有“赛事 + 旅游”互动多为浅层协作,缺乏深度设计与体验创新。例如,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期间,当地仅在赛场周边设置生态旅游展板,未开发“赛事 + 湿地研学”“赛事体验 + 渔业文化民宿”等复合型产品;同时,寿光海滨湿地未设立赛事文化长廊,昌邑盐场民宿未开展赛事主题活动,导致赛事游客难以向生态旅游消费有效转化。据潍坊市文旅局 2022 年统计,当年海洋体育赛事季,游客在此逗留时间仅 1.5 天,参与生态旅游的比例不足 30%,赛事对生态旅游的拉动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是产业衍生不足,价值挖掘不充分。当前,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产业链较薄弱,衍生产品局限于“赛事 T 恤、奖杯”等基础品类,未与潍坊特色人文、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如未研发风筝造型赛事纪念品、盐雕材质赛事奖牌等,品牌文化与经济价值未充分释放。生态旅游仍依赖“门票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缺乏“赛事主题民宿”“海洋健身培训”“生态文创”等衍生产品,既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难以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二、以品牌建设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内核
解决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现存问题,核心是以“品牌定位—品牌矩阵——价值传播”为主线,推动二者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
(一)品牌定位:锚定“渤海湾”,差异化打造“生态体育度假胜地”
结合潍坊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避开与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正面竞争,构建差异化品牌 [2]。立足潍坊市“生态 + 文化 + 赛事”优势,以“观赛事、赏生态、品文化”为核心体验,将“潍坊蓝”定位为“渤海湾生态体育休闲度假胜地”,并针对三类目标客群精准设计产品:以亲子家庭为目标,聚焦“亲子活动体验 + 生态研学”,开发“儿童风筝冲浪体验、湿地观鸟研学”等系列产品,满足家长“寓教于乐”需求;以青年群体为目标,突出“潮流海洋运动 + 人文体验”融合优势,开发“风筝冲浪 + 盐韵民宿”“帆船体验 + 渔乐夜宴”等系列产品,契合青年“个性化、社交化”需求;以老年群体为目标,围绕“慢节奏生态旅游 + 体育观赛”,设计“湿地徒步 + 帆船观赛 + 养生运动”等系列活动,迎合老年群体“休闲养生”需求。这种差异化定位,既能凸显潍坊市“生态 + 赛事”融合特色,又能精准匹配客群需求,为后续品牌矩阵构建与新品研发奠定基础。
(二)品牌矩阵:以“1+N”为框架,实现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
构建 *1 主品牌
子品牌”的“潍坊蓝”品牌矩阵体系,将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纳入统一品牌架构,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1 个主品牌”即“潍坊蓝”,承担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功能,通过统一品牌标识(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合风筝与海浪元素)和宣传标语(“鸢舞渤海湾,乐享潍坊蓝”),应用于赛事场馆、生态旅游景点、宣传物料等全场景,强化用户品牌认知;
“N 个子品牌”分为赛事子品牌与生态旅游子品牌两类:赛事子品牌包括“鸢浪杯”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渤海湾杯”海洋休闲运动会 ——“鸢浪杯”定位专业人文类高端国际赛事,开幕式融入风筝方阵表演,吸引海内外职业选手与高净值客群;“渤海湾杯”定位大众休闲赛事,降低参与门槛、扩大赛事覆盖面;生态旅游子品牌包括“寿光湿地研学”“昌邑盐场民宿”“羊口渔业文化体验”——“寿光湿地研学”聚焦“赛事 + 湿地研学”,开展生态科普与赛事文化结合活动;“昌邑盐场民宿”以盐文化为核心,提供盐浴体验、盐雕手工制作等服务;“羊口渔业文化体验”围绕渔村文化,策划“捕鱼体验 + 渔民美食”等活动 [3]。通过“1+N”品牌矩阵,既能实现赛事与生态旅游的深度绑定,又能按客群需求精准细分产品,降低品牌认知混淆与资源浪费。
(三)价值传播:“线上 + 线下”整合宣推,强化品牌认知
要让“潍坊蓝”品牌深入人心,需构建“线上 + 线下”联动传播体系,深化消费者品牌印象。
线上端:打造“潍坊蓝”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置“赛事报名”“旅游预订”“生态科普”“互动分享”四大模块,游客可同步完成“鸢浪杯”风筝冲浪赛报名与“赛事 + 湿地研学”产品预订;开发“潍坊蓝”APP,增设“VR 赛事场景” 66VR 湿地漫游”功能,让未到场用户沉浸式体验“赛事 + 生态”融合魅力;联合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发起 # 风筝渤海挑战赛# 话题,鼓励选手与游客分享赛事体验、生态打卡内容,打造UGC 传播热点,提升品牌声量;定期推送“赛事筹备进展”“湿地鸟类动态”等内容,增强用户黏性、深化品牌记忆。
线下端:注重场景渗透,在赛事场馆(如潍坊欢乐海沙滩)、生态旅游景点(如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统一布置“潍坊蓝”标识与宣传标语;赛事期间融入潍坊“海洋体育 + 生态文化”理念,设计沉浸式体验环节,让观众在观赛中感知品牌内涵;在盐场民宿、渔家乐等配套服务中,张贴“潍坊蓝”标识,推出赛事与生态旅游联动优惠(如住民宿享赛事门票折扣、参赛获旅游优惠券),实现“赛事——旅游”双向引流。
通过“线上 + 线下”整合宣推,既能提升“潍坊蓝”知名度,又能促进赛事与生态旅游的人流互动,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流量支撑。
三、四个维度的融合发展支持系统及其实现路径
(一)四维度支持系统
为保障“三大融合模式”落地,需构建“政策——生态——人才——产业”四维支持体系,为“潍坊蓝”品牌建设与融合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政策支持层面:突破行业壁垒,建立协同机制。建议潍坊市政府牵头,组建“潍坊蓝”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体育局、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明确职责分工:体育局负责赛事 IP 培育与赛事组织,文旅局负责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品牌传播,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保护与承载力评估,农业农村局负责本地产业联动(如蔬菜、水产品对接)。同时,出台《“潍坊蓝”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对入驻的民宿、文创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对赛事承办方、生态环保项目给予专项补贴,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4]。
生态支持层面:坚持“生态优先”,避免盲目开发。构建“赛事生态承载力评估体系”:赛前由市政府联合生态环境部门,评估赛事场馆接待能力与环境影响(如“鸢浪杯”风筝冲浪赛参赛人数控制在500 人以内,不超过湿地生态容量);赛中优先选用环保材料(如可降解标识、环保垃圾桶),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赛后开展“场馆生态修复”行动,组织志愿者清理场馆周边垃圾,确保“赛事不破坏生态”,维护“潍坊蓝”生态品牌形象。
人才支持层面:培育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与潍坊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本地院校合作,开设“海洋体育赛事运营”“生态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开设赛事策划、旅游产品设计、品牌传播、生态保护等课程,培养兼具赛事运营与旅游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定期举办“潍坊蓝”品牌运营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为赛事主办方、旅游企业员工讲解品牌建设与融合模式创新知识,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产业支持层面: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加速天津滨海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赛事场馆(如欢乐海滩)接待容量,完善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设施;优化交通体系,开通“市区——赛事场馆——生态旅游景点”直达公交线路,便利游客出行;培育优质合作主体,包括赛事运营企业、旅行社、民宿、文创企业等,构建“赛事——旅游——产业”协同网络,为融合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二)分阶段推进路径
为保障“潍坊蓝”品牌稳步发展,将品牌建设与融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目标与任务,推动品牌从“培育”向“成熟”进阶。
第一阶段( [1~2 年):品牌培育期。完成“潍坊蓝”主品牌定位,设计品牌标识与宣传体系;打造“鸢浪杯”风筝冲浪赛、“寿光湿地研学”两大核心子品牌;推进“赛事 IP+ 生态场景”落地,完成昌邑金滩体育中心与寿光湿地公园联动改造;出台《“潍坊蓝”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与配套措施。力争“潍坊蓝”在山东省内知名度从初始 X%提升至60%,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参与游客占比达 50%s 。
第二阶段( 3~4 年):品牌拓展期。壮大“1+N”品牌矩阵,新增“渤海湾杯”休闲帆船赛、“昌邑盐场民宿”等子品牌;完善“三大融合模式”整体布局,发布“潍坊蓝”系列联名衍生产品与海洋体育培训项目;升级“潍坊蓝”APP,实现智能化服务全覆盖。力争“潍坊蓝”知名度在 60% 基础上再提升 40%(达 84%),游客平均逗留时间达 3 天及以上,带动周边产业产值显著增长[5]。
第三阶段(5 年及以上):品牌成熟期。将“潍坊蓝”打造为国际知名的海洋体育文旅品牌,实现赛事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推动“潍坊蓝”国际品牌推广,为其他沿海城市提供可借鉴的融合发展样板。力争“潍坊蓝”相关产业收入占潍坊市文旅总收入比重超20%,打造国内沿海城市海洋体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典范。
结束语:
潍坊市作为沿海城市,拥有“生态-人文-赛事”三位一体的资源优势,具备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当前仍面临品牌分散、融合浅层化、产业延伸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开展“生态-文化-赛事”三要素整合研究,提出以“潍坊蓝”为核心,以“品牌定位——品牌矩阵——价值传播”为主线,通过“赛事IP + 生态场景”“品牌联动 + 产业延伸”“数字品牌 + 智能服务”三大融合模式,构建“政策——生态——人才——产业”四维支撑体系,可有效破解现存问题,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贺奋清 . 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关系、耦合机理与协同路径 [J]. 山西农经 ,2024,(20):106-108+134.
[2] 王聪聪 , 方婷 , 蒲春燕 , 等 . 聊城竹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23):43-45.
[3] 孙斯楠 , 王曦彤 . 打造奥运文化名城,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张家口“大好河山”文创品牌建设现状及策略 [J]. 西部旅游 ,2024,(16):38-40.
[4] 马吉成 , 杨启坤 . 饶河县东北黑蜂椴树蜜被授予“黑龙江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区域公用品牌”[J]. 蜜蜂杂志 ,2024,44(08):63.
[5] 李静敏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14(06):76-78.
课题项目:2025 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品牌建设的潍坊市海洋体育赛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潍社科学术委发〔2025〕6号
本文系( 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