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高雅 陈凯
山东商职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教育以“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个性化培养”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流程整合,重构“教、学、练、评”环节,符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等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环境,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智慧型技能人才的关键。
一、智慧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要求
智慧教育以“技术赋能、数据决策”为核心,这对高职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全面、更注重实践。在理念上,教师要改变“技术辅助”的思维,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智慧教学理念,明确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结合高职的“职业性”,通过虚拟仿真、企业连线等方式连接产业,实现“教学- 实践- 就业”的无缝对接。在技能上,教师需同时具备技术操作、教学设计和数据应用能力,掌握相关软件工具,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将企业项目转化为信息化资源。在资源整合上,教师应主动创造和分享资源,筛选优质资源,开发个性化资源,参与跨院校、企业的资源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存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理念滞后,与智慧教育脱节。部分教师对智慧教育的理解落后,将智慧教育等同于线上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又或是对智慧教育的技术价值认识不足,在实训课程中仍然依赖传统模式。同时,一些中老年教师还存在技术焦虑,抵触新技术。二是,基础薄弱,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在技能上,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差异大且应用不足,青年教师在复杂技术应用和教学融合方面能力不够,中老年教师面临“数字鸿沟”,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实训教学和校企协同教学中的应用不足。三是,学校保障体系不完善。培训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结合专业特色的实操训练。资源支持不足,缺乏优质适配资源,且未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评价机制单一,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成果缺乏认可和激励。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学习与实践反思是提升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可制定“个人学习清单”,根据智慧教育需求和自身不足,分阶段学习。例如,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研修智慧教学理念,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掌握信息化工具(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加入“教学实践共同体”,与不同专业教师合作开发跨学科课程(如“人工智能 + 智能制造”融合课程),共享备课、磨课经验。此外,还应重视“教学反思与迭代”。根据学生反馈,如课堂满意度调查,和学习数据,如实训考核通过率,分析技术应用短板(如虚拟仿真实训中学生操作失误率高,就优化课件讲解,增加实时提示)。
(二)完善学校支持体系
学校需从培训、资源、硬件三方面构建全面支持。一是优化“分层分类”培训。按教龄、专业定制培训内容:新教师接受智慧教学平台操作等岗前培训、中青年教师参与虚拟仿真教学设计等进阶培训、专业带头人则进行校企协同信息化资源开发等高级培训。培训采用“案例教学 + 实操演练 + 考核认证”模式。比如,要求教师完成并展示课程智慧教学设计。二是搭建“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学校采购虚拟仿真软件等资源,设立激励机制,对优质信息化资源,如微课、虚拟实训模块,给予补贴,纳入校级资源库共享。联合区域高职院校、企业共建“区域性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三是优化硬件与技术保障。教室配备智慧黑板等设备。实训车间构建“虚实结合”场景,如半实物仿真生产线,同时设立“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中心”,为教师提供实时技术指导,如课件制作、系统故障解决。
(三)深化校企协同联动
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要符合产业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能力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条双向赋能路径着手:一是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安排专任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的智能生产车间、数字化运营中心实践,掌握企业利用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用信息化平台培训员工的经验,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邀请企业技术领军人才、信息化管理专家参与师资培训,通过专题研修、工作坊等形式,讲解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等产业前沿工具的应用,指导教师开发符合岗位标准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型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例如,与头部电商企业共建全链路直播电商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企业提供真实业务场景数据和典型案例库,教师团队重构课程模块,学生通过虚拟直播间进行带货实战演练,企业从商业转化率、用户互动度等方面评价,教师在项目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和混合式教学水平,形成需求对接、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效果反馈的闭环赋能机制。
(四)优化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激发教师提升信息化能力的积极性很重要。首先,构建“教学 - 实践 - 成果”多元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考核内容包括智慧课堂设计、信息化资源开发等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实训信息化应用能力、校企合作信息化项目成效等实践成果。其次,设立“信息化教学创新奖励”。针对智慧课堂案例、虚拟实训资源等优秀成果,设置校级奖项,给予物质奖励。同时,通过校园官网等平台推广,提升教师的成就感。最后,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企业评价,定期反馈教师信息化教学问题,让教师知道改进方向。
结语
智慧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变革,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只是“技术学习”,也是理念更新、技能实践、资源整合、机制保障等多方面共同提升的工作。需要教师以“主动探索”的态度突破能力瓶颈,学校以“系统赋能”的思路完善保障体系,企业以“实践对接”的方式提供产业支撑,通过多方协同,构建“理念 - 技能 - 实践 - 评价”闭环的提升路径。最终实现“教师能力提升带动教学质量升级,教学质量升级培养智慧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俊丽 . 智慧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J]. 信息与电脑 ,2025,37(16):185-187.
[2] 刘甜 .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23.
[3] 年立辉 , 郭红军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提升策略 [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12):26-31.
[4] 莫树培 , 赵大磊 , 徐广允 .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J]. 机械职业教育 ,2024,(0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