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当前高职院实施 “精准思政”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钟芸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精准思政”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和现实心理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精准思政”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归。它是一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使得“精准思政”处于某种现实困境中,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只有搞清楚“精准思政”的内在矛盾和困境缘起才能破局“精准思政”的痛点和堵点。

一、教学同质化和学生思想层次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使“精准思政”任务加剧

( 一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所需思想政治素质与学生现实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之间的差距

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矛盾中,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必然依据。教育者能否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依据,也是“精准思政”的根本依据。在这对矛盾中,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为国家方针政策和价值要求,正确而高远;而学生现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则表现为个人的言行素质和舆论倾向,具体而微小,需要精细分析研究,因人施教。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场统一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统一思想认识的课程,其目的是要形成共识、产生共情的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在全民族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努力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思想意识差距拉大,对宏大叙事缺乏共情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因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经历不同而差异巨大,由于个体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认知速度、认知角度、认知逻辑、认知结构等各不相同,思想政治意识甚至截然相反。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05 后”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群体与群体间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他们对于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同一理论所形成的认知结果可能“完全迥异”,他们的认知空间既可能被网络广泛延展,也可能被不断“压缩”。网络空间中无处不在的算法推荐机制正在以追求用户个性化体验的名义,制造巨大的信息鸿沟,共情体验缺失。在以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以及“回音室效应”等为代表的信息个体化效应的复杂影响下,学生个体的认知空间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封闭性和孤岛性特征,学生认知模式的个体化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而群体化特征则会逐渐隐形。因此造就了学生在理想信念、民族复兴等宏大叙事问题上缺乏共情。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与学生思想问题分散性和价值多元化取向之间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矛盾,这一方面造成了高职生对于思政课同质化的教学专题不是不认同,只是不关注,缺乏学习思政课程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另一方面过度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想主体,或同一主体的多面化,这使得高职生的思想标签难以归纳,对高职生的思想画像难以精准,从而加剧了“精准思政”的精准难度,加重了“精准思政”的精准刻度。

二、高职生思想的数据画像与学生个性化空间发展的矛盾引发“精准思政”的信息误

(一)通过思想画像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基于因材施教,精准认识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本质上就是因需施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认知习惯、特点以及喜好。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往往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了解,从而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数据画像,发掘他们的真实需求。“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过去被认为难以测量的参数也可以通过智能感知、数据足迹、文本分析、音频数据、影像数据等手段完成数据化”[1]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上网习惯、在互联网上的言论、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等描绘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其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我们甚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留下的一些足迹、观点和态度等内容,进行关键性抓取;通过一些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技术,对学生的行程进行跟踪了解,从而描画学生的交往对象、认同对象、价值选择。

(二)思想的数据画像不准确性和标签化人格

“精准思政”最大的借力就是数据画像,我们经过一定的逻辑设计,对高职生用户的原始数据进行二次计算重构描画出学生的思想面貌。这里提到的“逻辑设计”,即预先确定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学生日常行为活动的哪些领域和哪些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对于哪些数据不需要采集进行具体把握,以提高数据采集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在确定学生的哪些活动数据需要被采集的基础上,也必须对于它们能否被有效采集也要有相对清楚的把握。那么,我们在预设了数据采集的范围的时候也可能同时预设了结果。因此数据画像可能出现不准确,也因此我们对高职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贴上了一定的标签,从而形成某种偏见,学生在固有标签上不得翻身。

(三)采集学生生活数据描画学生思想意识难免牵涉学生隐私

对学生日常生活数据的收集难免不牵涉学生隐私,围绕学生个体日常行为活动数据的全时、全域和全量采集工作,当涉及到个体的公共生活领域时,采集工作的难度相对较低,而当涉及到个体的私人生活时则可能非常敏感,可能引发学生处于被观察状态的抵触感,过度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可能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另外,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不断自我强化已有的认知和价值取向,“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接受知识、自主学习的途径不断增多,教育对象的每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存在都有其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性”[2]。这种个性化特征虽为时代所允许,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终究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共识和统一意志。

最后,通过网络追踪学生的思想表达也许能反映学生的内心真情,却未必能反映学生的现实行为选择。部分同学会表现为网络和现实的双重人格,从而给“精准思政”带来叙事误差。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间的壁垒造成认知迁移堵塞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但各载体间存在壁垒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性表现为从教育主体到场景都是多元的。高职院“精准思政”的主导者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还有包括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等在内的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空间上来说,“精准思政”的“场域”涉及学生所有的人生场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专业课课堂、校园环境、学校生活、网络生活都是“精准思政”的具体场域。因而“精准思政”需要各领域、全方位、全体成员的协同合作,共同塑造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从我们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各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各教育场景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这种信息壁垒使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对学生人格的整体性认知和教育规划。

(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迁移堵塞

认知迁移是教育活动的指归,教育最终需要学习者将学习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场景,实现教育的实践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目标来看,“精准育人”实质上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自觉把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知识性获得”“思想性获得”以及“价值性获得”等,精准迁移到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现实场景中去,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生活的覆盖领域与引领效能。通过引导学生将其所思、所感与所获从学习场景迁移到生活场景、从校园场景迁移到社会场景、从当前场景迁移到未来场景等,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各教育主体需要在不同场景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不仅要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而且互相共享有关学生意识的信息,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迁移。但是现实生活中,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割裂导致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学习生活场景割裂,形成课堂与生活间的阻塞,认知碎片化,价值观难以统一,产生“两张面孔”现象,甚至产生严重的分裂现象。“一旦个体认知缺乏足够的延展性和具身性,学生对于所接收到的教育内容往往只能联系到特定的教育场域和教育情景,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认知迁移”[3]。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于高职生成为缺乏生命力的课程。

四、高职院“精准思政”的出路

(一)使用网络平台调研与现实互动相结合全方位发现学生真实需要,精准学生思想画像。

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学生真心认可,学习内驱力被激发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门有效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接受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内化过程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活力”[4]。让学生真心认可首先基于学生真实的需要,那么精准描画学生真实需要成为一切的前提。真实需要才能引发有效供给。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调研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性基础、思想价值层次,然后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个性化互动交流,发现学生的真实需要,包括知识性需要和思想心理需要,只有从学生真实的知识和心理诉求出发制定教学教育计划,构筑以“定位学生需要—回应学生需要—分析教育效果”为实践流程的闭环式育人系统。

(二)避免过度关注学生网络行为,保护学生隐私,增加人文关怀,使得高职生爱其师信其道。

确保各教育主体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时有效的沟通,而不是过度、单向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确保学生和教育者能够通过教育平台保持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教育者能够依托教育平台向学生精准传递教育内容,而学生也可以利用教育平台向教育者及时反馈教育诉求。从而解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在育人目标、育人资源和育人策略等方面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供给侧没有能够完全掌握需求侧的需求信息,而需求侧也不能充分理解供给侧的供给目的。协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教育者能够掌握学生在目前阶段的所思、所想与所惑,学生能够理解信任教师。

(三)打破教育载体之间的壁垒,建立教育主体间的信息共享,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多元,教育主体多样,但是要打破相互间存在的壁垒。比如:对高职生进行思想画像时,需要把学工、教务、后勤、信息科、图书馆等重要平台的数据信息汇聚在一起,让思政教师智能化识别、解读学生在校园范围内的活动。这一采集数据过程中各教育主体间需要共享此类信息,需要信息交流,以读出一个学生完整的思想人格。从而根据这个学生人格特征和诉求,精准供给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高职“精准思政”需要学生主体、教育主体、社会主体以及国家主体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和贯通性才能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 黄欣荣.计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理论建构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2) :63-72

[2] 宫长瑞,轩宣.从大数据到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发展的新思考 [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 :26-31

[3] 宋岭.具身德育研究的兴起、议题与未来路向 [J].教育科学,2022,38(04) :15-21

[4] 王荣发.德育的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进路研究 [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5

基金项目: 2023 年度课题“高职院实施‘精准思政’的路径探索——以为例”,(项目编号:YJ-SZ2306);

作者简介:钟芸(1974—),女,教师,苏州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