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新说”
侯士可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胡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胡琴音乐的传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赋予胡琴音乐新的生命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胡琴音乐的传播创新。
关键词:胡琴音乐;文化传播;互联网
一、胡琴的起源与发展
胡琴往往是多种拉弦乐器的总称。历经千年的发展,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根据胡琴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源期。根据历史文献,胡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具体形成则发生在宋代。在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于公元1099年所著的《乐书》(卷一二八)中载有:“胡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宋朝晚期,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这种乐器在陕西榆林石窟和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的经幢上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它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阶段为发展期。明清时期,由于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胡琴在各地流传并根据不同地域需求逐渐演变成多种类型的拉弦乐器。明代《麟堂秋宴图》画卷(见图1)中所见的胡琴形制,与现代的二胡非常相似。乾隆年间“乱弹”兴起,出现了很多新的戏曲种类,随着这些戏曲剧种的出现,胡琴的使用更加普遍,在宫廷中也出现使用胡琴乐器的痕迹。民间艺人根据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等因素,创作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胡琴,并广泛应用于地方戏曲和民歌合奏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演奏工具。
第三阶段为迅速发展期。20世纪初期,胡琴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琴筒由六边形改为其他形状,琴杆也经历了圆杆到扁杆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蓬勃发展,胡琴艺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演奏技巧和器材不断创新。刘天华先生作为二胡现代派的奠基人,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等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固定二胡音高定弦(d1 a1)等,使二胡的表现力大大增强,有效地促进了二胡艺术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胡琴艺术家们积极探索中西文化交融的音乐表达方式,推动了这一传统乐器的多元化创新,在创作领域,无论是曲目类型、题材选择,还是音乐主题的个性化呈现,都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演奏技法的革新与表现风格的多样化,也为二胡艺术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1]。
二、新时代胡琴音乐文化传播
(一)互联网视角下胡琴文化传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胡琴音乐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显著的交互性特征。传播场景的融合是新媒体的重要影响之一。胡琴艺术的普及方式已从传统的舞台逐渐转向平台直播,这种转变有助于公众更便捷地了解胡琴艺术作品,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兴媒体的推动下,胡琴音乐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且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用户对线上教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对教学种类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线上教育平台还能够在技术、运营、推广、生源等方面提供辅助,教师或机构的入驻能够进一步吸引学习胡琴的生源,从而带动平台收入,形成共赢局面。公众不仅能够欣赏和评论胡琴音乐作品,还可以参与创作与模仿。为了促进胡琴这一传统艺术的普及与传承,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模式,拓宽普及途径。
进入21世纪,胡琴艺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应积极融合现代科技与新媒体,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描绘受众画像,深入了解公众的喜好,从而创新传播内容,持续优化普及策略,才可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与突破。线上平台的兴起使胡琴艺术突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同时,胡琴音乐的创作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结合中西音乐风格,推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二)线下胡琴文化传播
尽管互联网为胡琴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线下传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老年人群体,可以在广场、文化馆、老年大学等场所开设胡琴角,专为一些不太通过网络购物的用户设立,通过扫码租赁的方式,用户可以体验专业乐器,同时赠送网络课程,使更多的胡琴爱好者能够体验到专业乐器的使用和专业老师的讲解。通过开展胡琴文化社团、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胡琴文化的魅力,打破固有的认知,鼓励学生参加演奏和表演,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乐器,推动胡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线下胡琴艺术的普及当中更应突出其民族特色。以胡琴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为基础,简化复杂难懂的部分,避免普及过程中的狭隘化倾向。适度的商业化传播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接受度。此外,结合地方旅游景区的资源,旅游景区不仅可以借助晚会表演、节日庆典等活动普及二胡艺术,还可以增设游客互动环节。打造二胡音乐项目,利用旅游宣传的优势,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地方二胡音乐,还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既增添了游玩的乐趣,又增长了见识。
三、结论
胡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胡琴艺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传播场景的融合不仅拓宽了胡琴艺术的受众范围,还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胡琴艺术线下在商业化传播和文化旅游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通过结合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胡琴艺术不仅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胡琴艺术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胡琴艺术的普及策略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既保留了传统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提升了公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胡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将胡琴音乐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中实现广泛传播,推动胡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浩.“丝路文化”视阈下我国二胡作品创新和发展方向概述[J].乐器,2022,(04):48-50.
项目支持: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胡琴新说”——新时代胡琴音乐文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202410452496)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侯士可(2004-),女,山东聊城人,临沂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本科生,学号:202213070108。
指导教师:陈咏梅(1988-),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临沂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