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作者

雷发琳 肖顺伍

永信和瑞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管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本控制、经济效益以及最终的成败。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工程项目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引发工程造价风险,给项目带来经济损失。有效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能够提前识别、评估并应对这些风险,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顺利推进,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因此,深入探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工程造价风险的相关内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为工程造价管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工程监理;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1工程造价风险阐释​

1.1风险定义​

工程造价风险,作为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是指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因各类事先难以精准预估的不确定情况,致使工程造价与预期目标产生偏差,进而为项目相关参与方带来经济损失的潜在可能性。这些难以把控的不确定因素,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广泛覆盖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与层面。在项目决策阶段,诸如市场调研数据的偏差、投资估算的不准确等,都可能埋下风险隐患;设计环节中,设计方案的频繁变更、设计深度不足等问题,也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招投标过程里,招标控制价编制不合理、投标单位恶意低价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施工阶段更是风险的高发期,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施工工艺的复杂多变、工程进度的延迟等,均可能导致造价失控;竣工验收阶段,若验收标准不明确、结算审核不严谨,同样会引发造价方面的风险。

2风险因素梳理​

2.1市场风险​

材料价格波动:在建筑工程中,材料成本占工程造价的比重极大。材料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波动频繁。市场供求关系是关键因素,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下跌。国际经济形势也会对材料价格产生影响,全球经济的兴衰,会直接影响原材料的生产与交易。此外,原材料产地的政治局势若不稳定,当地原材料的开采和运输环节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价格。例如,石油价格上涨时,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管材、沥青等建筑材料价格也会上涨。自然灾害可能破坏材料生产工厂或运输线路,运输意外也可能导致材料供应短缺,引发价格波动。​

人工成本变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变化,人工成本呈上升趋势。建筑行业工程复杂度提升,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增大,但市场供给不足,推动人工工资攀升。同时,国家劳动保障政策不断优化,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社保费用增加,直接导致企业人工成本上扬,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挑战。​

2.2设计风险​

变更频繁:设计阶段若调研不充分、方案考虑欠妥,或受时间、资金等外部因素干扰,极易引发设计变更。例如,业主因市场、业务变化调整项目功能,施工团队发现图纸错误、地质条件预估偏差,都需要修改设计。设计变更会增加工程量、改变施工工艺,从而导致工程造价大幅上升。​

深度欠缺:设计深度不足是常见且影响较大的设计风险。实际项目里,设计图纸若未能清晰呈现工程技术要求,如建筑材料性能指标、施工工艺标准,或在构造做法、关键部位与重要节点设计上含糊不清,施工单位就难以按图施工。为此,施工单位往往要临时攻关,重新计算、模拟实验以明确技术路径,大幅调整施工方案。这不仅增加施工难度,使人力、物力投入上升,还可能延误进度,产生额外管理与设备租赁成本,最终导致工程造价上升。​

2.3合同风险​

条款漏洞:合同是工程项目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依据,其严谨性和完善性至关重要。若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或歧义,执行时易引发纠纷,增加工程造价风险。例如,若合同对工程价款调整、支付时间及条件规定不明,市场价格波动、设计变更或工程量增减时,双方可能就价款调整产生争议,导致结算困难,影响资金流转和工程推进。​

执行不到位:即便合同条款完备,双方若执行不力,风险仍会涌现。例如施工单位若未按合同工期施工,或工程质量未达标,导致进度延误,就会增加施工资源投入、延长设备租赁时长,造成成本大幅上升。而业主若未按时付款,施工单位资金链紧张,影响材料采购与工人薪资发放,也会致使工程延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因逾期交付面临违约赔偿,进一步加重成本负担,引发工程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

2.4施工风险​

技术难题: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与复杂程度持续攀升,施工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也越来越多。大型项目常需采用新施工工艺、技术及材料,以满足高标准设计与规范。但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掌握不足、实操经验匮乏,容易引发诸多问题。比如施工人员因对新工艺理解不深,操作失误导致墙体裂缝、结构不稳等质量问题,进而需要返工,影响后续施工。新技术应用不熟练还会延误施工进度,如设备故障、流程衔接不畅,延长项目周期。这些质量与进度问题,最终都会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给项目带来经济负担。​

进度滞后:施工进度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施工组织方面,规划不合理会导致施工环节衔接不当,浪费大量时间;劳动力和机械设备调配不足,也会造成施工效率低下。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暴雨、暴雪等,不仅会阻碍室外作业,还可能破坏已完成的工程,增加修复时间。施工进度滞后会显著增加施工单位成本,包括人工费用和机械设备闲置费用,甚至可能引发业主索赔,进一步推高工程造价。​

3风险管理办法​

3.1预警机制​

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及时察觉工程造价风险至关重要。该体系需全面覆盖市场价格波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合同执行情况等关键方面。市场价格波动方面,可重点关注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指数和人工成本指数,前者反映钢材、水泥等核心建材价格起伏,后者体现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二者对工程成本影响显著。工程进度上,工程进度偏差率能衡量实际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偏差过大易导致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工程质量以质量事故发生率衡量,质量事故频发会增加返工成本,还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和信誉受损。合同执行情况则看合同违约次数,每次违约都可能带来经济赔偿等风险。通过实时监测与分析这些指标,能够及时洞察潜在风险,为风险管理争取应对时间。​

规范监测流程:建立完善风险监测流程,要明确责任主体,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防止推诿。依据项目复杂程度、风险波动及过往经验,合理设定监测频率,如每日、每周或每月监测,兼顾风险变化与资源消耗。采用现场调研、信息化采集等方式收集工程造价数据,运用趋势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深入分析。定期整理预警指标数据,建立数据库。当监测数据超风险阈值,信息化系统自动弹窗、短信、邮件等方式预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防范应对,控制损失。

3.2设计管控​

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设计阶段,要根据投资估算和设计任务书,明确各专业、各单位工程的造价限额,要求设计人员在此范围内开展工作。这需要设计团队深入剖析项目,合理分配投资,优化设计方案。以建筑设计为例,设计人员要科学确定层高,充分考量空间利用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选择性价比高的结构形式。同时,严格把控设计过程,避免浪费和不合理变更,有效控制造价。​

强化审查:强化设计图纸审查,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需组织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审查人员,全面细致地审查图纸,涵盖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与施工可行性,检查图纸完整性与准确性,比对国家规范标准,确保设计合规。严格审查流程,能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如不合理结构增加施工成本,不合规选材引发整改费用等。一旦发现问题,要求设计单位依审查意见修改,消除设计导致的造价增加风险,为项目推进和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3.3合同优化​

完善条款:在合同签订前,组织专业的法务人员、造价工程师以及工程管理人员,组成合同评审小组,对合同条款展开全方位、细致入微的研究与反复推敲。从法律合规性、工程实际需求以及成本控制等多个维度,确保合同条款具备高度的严谨性、完整性与合理性。具体而言,需着重明确工程价款的计算方式,究竟采用固定总价、固定单价还是可调价格模式,都要在合同中详细界定;清晰划定调整范围和方法,如因设计变更、物价波动等因素引发的价款调整,需明确具体的触发条件和计算流程;精准敲定支付时间和条件,是按工程进度节点支付,还是分阶段验收合格后支付,以及支付所需满足的各项前提,都应避免模糊不清。同时,在合同中必须约定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违约责任和赔偿方式,以此有力约束合同双方的行为,有效降低合同风险。例如,在合同中清晰且明确地规定,如果施工单位因自身组织管理不善、人员调配不足、施工工艺落后等自身原因导致工程延误,每延误一日,应按照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如万分之三,向业主支付违约金,且违约金的累计上限也应一并约定,防止出现过度赔偿或赔偿不足的情况。​

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合同执行监督机制,乃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深度介入合同执行过程,通过定期、系统地检查合同双方履行合同义务的实际情况,敏锐洞察潜在问题。一旦发现诸如一方履约进度滞后、质量未达标准等情况,应迅速启动问题解决流程,避免问题扩大化。对于合同变更、工程签证这类直接关乎工程造价调整的敏感事项,更要严格遵循合同既定程序开展审批与管理工作。从变更或签证的申请提交、审核评估,到最终的审批通过,每一步都需严谨把控,确保变更或签证的必要性、合理性,以此保障工程造价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3.4施工把控​

合理规划进度:在施工前,需对工程项目的各项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深入剖析工程项目的特点,涵盖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施工工艺的难易程度、场地的地形地貌等;精准把握施工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周边环境、交通状况等;严格依据合同要求,明确工程的交付时间、质量标准以及各阶段的进度节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合理且详尽的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比如先进行基础工程施工,待基础稳固后再开展主体结构施工,确保各工序之间紧密衔接、有条不紊。精确规划每一项分项工程的施工时间,避免时间安排过紧导致施工人员仓促作业,或时间安排过松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同时,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根据施工进度的不同阶段,合理调配施工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确保施工进度能够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并非一成不变,需加强对其的动态管理。建立完善的进度监测机制,定期收集施工现场的实际进度数据,与预先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现施工进度滞后,立即深入排查原因,可能是天气恶劣影响了户外作业,也可能是施工材料供应不及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进度计划,可通过增加施工人员、调配更多机械设备、优化施工工艺等措施来追赶进度,避免因施工进度滞后导致窝工、设备闲置等情况,进而引发成本增加。例如,在实际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施工组织方法,如流水施工,将工程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施工段,不同工种的施工队伍依次在各个施工段上进行作业,实现了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又如网络计划技术,通过绘制网络图,清晰展示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参数,能够准确找出关键线路和关键工作,便于管理者集中资源重点把控,从而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严控质量:施工质量与工程造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质量出现瑕疵,诸如墙体开裂、基础不稳固等情况,便不得不进行返工与修复作业。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施工成本直线攀升,而且极有可能因延误工期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需要支付额外的设备租赁费用、工人的加班费用等。因此,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构建起一套完善且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责任明确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从源头确保施工质量。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与马虎。同时,加大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质量问题,保障工程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从而有效规避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工程造价风险。

4结语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经分析,工程造价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涉及市场、设计、合同、施工等多方面风险因素。对此,可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设计管控、完善合同管理、提升施工阶段风险管理水平等措施,有效识别、评估并应对风险,降低损失,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面对建筑行业发展与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未来需深化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更科学高效的手段,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炫畅.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 [J]. 广西水利水电, 2023, (06): 143-147.

[2]郑韵宏.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 (15): 26.

[3]刘永红. 工程造价管理方法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 (06): 70-71.

[4]吴微. 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措施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13 (30): 103-104.

[5]侯洪明. 建筑工程如何有效实施工程造价探究 [J]. 科技与企业, 2012, (19): 62.

作者简介:雷发琳(1989.1)女,汉族,湖南省宁远县,本科,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