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智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朱婷婷

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江苏 张家港市 21560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数智化教学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可能。数智化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技术手段重塑教学流程、创新教学形态,把抽象知识变得可感可知,拓宽实验探究边界,依靠数据做到精准教学。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启蒙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基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式学习,重视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本文主要从数智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出发,试图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提出对策,促进数智化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实现“以技术助教学,以教学育素养”的目标。

一、小学科学传统课堂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抽象知识难具象,学生认知存在障碍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尚未成熟,但小学科学课程中具有很多微观、宏观或抽象的科学原理,如“物质的微观构成”“电路电流的流动”“宇宙天体的运动”等。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课本中的插图、板书或者简单的模型进行讲解,很难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变为学生可以感知的内容。如在“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这样的语言描述以及图片展示,学生就无法理解“水分子间距变化导致状态改变”的本质,容易产生“水蒸气看不见就不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而影响后续学习。

(二)实验探究有局限,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传统实验存在三大制约:第一是安全限制。“高锰酸钾制氧”“酸碱中和反应”这样的实验用到腐蚀性很强的试剂,温度也比较高,老师为了避免出事故,基本上都是自己来操作,学生看实验,很少有机会上手操作。第二是成本限制。有的实验材料比较贵,比如:天文观测类的实验,一些学校经费不够,拿不齐,导致“观察细胞结构”、“观测月相变化”这样的实验无法开展。第三是时间限制,“植物生长变化”的实验需持续观察好几周,而传统的课堂无法天天跟随实验进程走,只能通过学生偶尔记录,这样得到的数据很难形成完整的植物生长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指导难精准,个体差异被忽视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均采用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的教学方式,老师主要通过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课堂提问的范围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注意到主动举手的学生,无法了解全班同学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课后作业批改也只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老师也无法了解到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比如:学生在“电路连接”作业上出现错误,可能是学生未能弄清楚“串联与并联原理”,也可能是学生记错了操作步骤,但老师无法准确地判断出来,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优生因为内容简单而丧失了探究的兴趣,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小学科学传统课堂核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借助多元教学工具,破解抽象知识具象化难题

对于学生因具象思维占优、难以理解抽象科学概念的问题,需打破“课本+ 板书”的传统模式,用“可视化工具 + 场景化体验”的组合,把抽象知识变成可感知、可互动的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引入 VR、AR、动画模拟工具,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在“物质的微观构成”教学中,用 AR 软件让学生用手机扫课本插图,就能看到“水分子在固态、液态、气态下的运动状态与间距变化”的动态模型,直观感受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在“宇宙天体运动”教学中,用VR设备让学生“站在”太阳系,看地球围着太阳转、月球围着地球转的轨道,纠正“太阳围着地球转”的直观错误。对于缺乏高端设备的学校,可以利用免费的科学动画,通过屏幕向学生演示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的全过程,让学生看到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

(二)创新实验组织模式,突破实验探究的多重局限

针对实验教学“安全风险大、资源短缺、时间长”的问题,需“分层实验设计 + 资源整合 + 过程跟踪优化”,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次数,培养探究能力。根据实验的安全性、难易度设计实验形式,对“高锰酸钾制氧”、“酸碱中和反应”这类存在安全风险的实验,可采用“教师演示+ 视频慢放 + 学生观察记录”的方式,同时用实物展示反应后产生的物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实验的结果;对“电路连接”、“物体沉浮”这类安全易做的实验,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每组提供基本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解决;对“植物生长变化”、“种子发芽条件”这类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布置“家庭实验任务”,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简易实验包,要求学生每天拍照或者用文字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并且在班级群进行分享,教师定时在线点评,帮助学生理清“光照、水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完整跟踪实验过程。

(三)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实现精准化教学指导

针对传统教学“一刀切”导致的个体差异被忽视问题,需要“动态评估 + 分层任务 + 个性反馈”,精准掌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打破“单一提问”的局限,采用“快速检测 + 小组汇报”的方式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电路连接”教学之后,通过“课堂小测”快速了解学生对电路原理的掌握情况;在“植物光合作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梳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教师能够直观地发现不同小组的知识漏洞,及时补充讲解。同时通过在线答题工具设计选择题型的即时测试,学生通过手机扫码答题后,系统自动形成答题报告,老师可以快速找到“正确率低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调整教学节奏。

结束语

数智化教学为小学科学课堂带来了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养”的转型机会,它解决了传统课堂的认知障碍、实验局限、个性化不足等问题,使科学教学更直观、更探究、更精准。小学科学教师需抓住数智化转型趋势,在实践中处理好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以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为中心,合理应用数智化工具优化教学流程,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索自然、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乐园,为学生未来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宏程 , 季娇 , 郭巍 . 博物馆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探析——以北京市育才学校为例 [J]. 中国校外教育 .  2024(05):18-27.

[2] 王琳琳 .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小学科学课程探析——以白山市红旗小学为例 [J]. 吉林教育 .  2024 (30):22-24.

[3] 达民安 , 立娟 . 弘扬科学家精神 高擎小创新之炬——银川市实验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综述 [J]. 宁夏教育 .  2024 (09)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