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实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各环节要点研究
罗万华
澳头第一小学 广东省惠州市 516273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正式颁布,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为精准且有效地落实新课标所蕴含的先进教学理念,打造出更具实效性的数学课堂,“七步”教学法顺势而生。深入且系统地研究该教学法各个环节的要点,对于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流程、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而言,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七步”教学法各环节要点分析
(一)导: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创设贴合学生实际且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其核心目的在于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且饶有趣味的情境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数学学习内容的探究上来,深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深刻领略数学学科所独有的魅力。正如李吉林教授的情境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基于此,本环节的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1. 情境创设要求:本课题大力倡导创设那种既富有情趣、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同时具备明确问题导向、拥有较强互动性且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情境。例如,在开展“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内容时,可精心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场景,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购物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人民币的使用、找零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切实且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规划与设计:创设情境时,需精心规划内容、呈现形式与内涵,充分考量学生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合适素材与呈现方式。例如,低年级可用动画、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注意力并激发兴趣;高年级可结合生活中较复杂场景,提升情境的现实感与挑战性。同时,要确保情境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像超市购物情境中就包含加减法运算、货币单位换算等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理解并掌握这些思想。
(二)研: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本环节将启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作为核心研究重点,致力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力推动小学生朝着更为聪慧、高效的思考方向稳步发展,进而深度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具体过程中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新课标也强调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为此,本环节的实施要点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1. 给予思考时间与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以及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环境,以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给定的数学问题展开自主深入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呢?现在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通过剪、拼等各种方法自行去探索一下答案哦。”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过多干涉,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其思维能力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思考路径去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
2. 引导思考方向:尽管本环节着重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置身事外、放任不管。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在 者提示信息,以此帮助学生更为精准地明确思考方向,避免学生因陷入思维困 发现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适时地提示 可以试着把 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看看这样会出现什么奇妙的情况呢?”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充分保障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又能在关键节点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更为顺利地完成自主探究任务。
(三)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合理且巧妙地运用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是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切实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基于此,本环节的实施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组策略:我们在进行分组时,应当充分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操作,务必确保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例如,可以将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合理搭配分组,同时将性格开朗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这样的分组方式有利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2. 任务布置: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我们需要为各小组布置明确、具体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开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们可布置如下任务:“请各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给定长方体的表面积,并在小组内认真讨论哪种计算方法更为简便。”通过这样的任务设置,既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又促使他们开展自主探索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过程监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实际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如果发现某个 小组出现成员分工不明确、讨论话题偏离主题等情况,我们应当及时介入,帮助该小组重新明确成员分工, 导讨论话题回归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
(四)汇:小组汇报,分享互鉴
本环节旨在借助小组汇报这一重要形式,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优质平台,同时,这也是小组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充分展示集体智慧的绝佳契机,进而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本环节的实施要点如下:
1. 营造表达氛围: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且充满鼓励性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我们可以经常鼓励学生说:“同学们,大家不要害怕说错呀,只要是你们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来的结果,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哦,大家一起探讨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2. 汇报准备:在小组准备进行汇报之前,我们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探究过程、结果以及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整理思路、精心组织语言等操作。比如,在小组完成一项数学探究任务后,我们可以提前明确告知学生即将进行汇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对整个探究过程、所取得的结果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进行全面梳理,以便能够更加清晰、流畅地进行汇报展示。
3. 汇报形式:小组汇报的形式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诸如口头汇报、书面汇报(可通过展示PPT、手抄报等形式实现)、实物展示汇报等多种方式均可采用。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具体任务要求,选择最为合适的汇报形式。例如,在开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如利用自制的图形卡片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演示)的方式来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这样的汇报形式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五)评: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通过开展系统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发现组员的优点,学会以 成果,借助外界评价适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自身的活动方式,进而推 新课标提出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我们而言, 电子卡 过程上,针对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细节给予适时的点评和引导,以此鼓励学 生 学习过程 能够互相关 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本环节的实施要点如下:
1. 评价方式设计:我们可以制定制定小组间评分制度、小组内合作交流评价表等工具,量化合作学习活动。小组间可从任务质量、耗时、合作默契等方面评分;小组内可从交流状况、责任落实、倾听表现、合作能力及分享意识等维度设计内容。评价结果用星级(最高五星)或分值(如10 分制)表示。
2. 学生互评引导:引导学生先关注对方优点并肯定,再提建设性意见。例如:“你在讨论中提出很多创意想法,很棒!下次若能多听其他组员意见,会更完美。”这样能让学生感受肯定,促使其反思改进。3. 教师点评重点:我们在进行点评时,点评重点在讨论交流过程,针对数学概念不准确、逻辑不清晰等细节适时引导。在学生小组汇报后,既点评问题,也肯定努力与成果,鼓励学生持续提升。
(六)验:课时总结,验收成果
本环节提倡引导学生对每一节、每一章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精准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紧紧抓住学习的关键要点,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总结的方式,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有学者认为,总结反思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本环节的实施要点如下:
1. 引导总结: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或本章节所学的全部内容,然后从中仔细找出重点难点。例如,在完成“分数的加减法”一章的教学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不同类型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比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通分方法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重点关注。
2. 强化理解:在学生完成归纳总结之后,我们应当通过提问、举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总结的重点难点进行进一步的强化理解。比如,针对学生总结出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通分方法这一重点难点,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不同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3. 培养习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持续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我们可以定期要求学进行章节总结,并将总结的内容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后续的复习提供极大的便利,方便学生在复习时能够快速回顾所学内容。
(七)练: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通过精心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数学练习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显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本环节的实施要点如下:
1. 练习设计原则:练习任务的设计应当遵循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又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这一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知识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设计练习任务。例如,在完成“小数乘法”的教学后,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题,如 0.5×0.3 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涉及生活场景的小数乘法应用题,如“小明去超市买苹果,每千克苹果3.5 元,买了2.5 千克,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既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形式多样化:练习形式应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实践练习等多种形式。比如,在开展“测量”单元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说出不同物体的长度、宽度等;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如让学生用尺子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等。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
3. 反馈与调整: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们应当及时给予反馈。我们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练习设计。例如,如果发现很多学生在小数乘法的进位问题上存在困难,我们可以在后续的练习中增加一些关于进位的专项练习,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三、“七步”教学法各环节要点的整体协同作用
“七步”教学法的各个环节并非彼此孤立、毫无关联,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协同配合,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且有机的教学体系。
从“导”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到“研”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再到“商”环节借助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团队精神的养成;
环节通过小组汇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评”环节利用学生点评与我们点拨完善评价体系,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自我反思;“验”环节依靠课时总结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关键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到“练”环节通过应用新知进行巩固练习,显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环节都在不同维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坚实的保障,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富有实效性,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力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各环节所依据的课程标准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明确的实施要点,我们不仅清晰地明确了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可操作的方法,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教学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把握“七步”教学法各环节要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