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学语文与英语写作教学:跨学科视域下的实践创新与协同育人

作者

张美祎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引言

近年来,跨学科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可。初中语文与英语学科结合的跨学科学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写作注重思维深度与文化积淀,英语写作强调语言应用与交际功能,二者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思维等方面具有天然互补性。

一、跨学科写作教学的逻辑契合

语文与英语写作教学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基于三大支点:其一,语言能力的共通性,两者均需训练学生准确、连贯、得体地表达思想;其二,思维发展的同步性,语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训练可为英语写作提供结构支撑;其三,文化意识的共生性,通过跨语言文化对比,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国际视野的形成。以冀教版 Festival Compositions 写作案例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通过语文课分析《北京的春节》等课文的写作手法,再在英语课上模仿其结构撰写春节英文介绍。这种中文导思- 英文表达的流程,既强化了文化认同,又提升了跨语言写作能力。

二、实践路径:四维协同的创新模式

(一)主题选择:生活化与跨学科交织,构建真实写作场景

写作主题的生命力源于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度。教师选择了校园环保行动、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自然衔接语文的人文积淀与英语的工具属性。下面以制作双语环保手册任务为例,教学实施分三步推进:

第一,学生基于校园调研撰写中文倡议书,重点训练提出问题- 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 的逻辑链条,要求用具体数据(如每周产生多少塑料瓶)增强说服力。

第二,将倡议书核心观点转化为英文宣传文案,需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达习惯,如将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改为 Reducing single-usecutlery contributes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第三,设计手册插图时融入数学统计图表(如垃圾分类比例饼图),艺术课上绘制环保主题插画,最终形成可实际发放的纸质手册与电子海报。

此类主题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中英文表达能力与跨学科思维。

(二)资源整合:文本互鉴与能力互促,实现双向赋能

语文与英语写作教学的资源整合需遵循优势互补、能力共生原则。具体实践包含两个维度:

第一,借鉴语文写作的凤头 - 猪肚 - 豹尾结构,指导学生在英语议论文中构建引言 - 论点 - 结论框架。例如学习《背影》的细节描写后,要求学生用英语描写 A Memorable Moment with My Family,强制使用 3 个以上具体感官细节(视觉、听觉、触觉)。

第二,利用冀教版教材中广告文案模块的AIDA 法则,改造语文说明文教学。如要求学生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先以疑问句吸引注意(Have you everseen a shadow play?),再用数据增强可信度( 80%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faces extinction)。

这种双向渗透使两种语言的写作策略相互支撑,学生逐渐形成用语文思维组织内容,用英语逻辑表达的复合能力。

(三)教学流程:三阶段递进设计,形成完整学习闭环

在引入阶段,语文课堂需侧重经典文本的深度解析,例如通过《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的静态描写,引导学生掌握由面到点的观察方法;英语课堂则选取 My Hometown 等范文,重点解析空间顺序描写技巧,如从整体景观到局部细节的过渡方式。两门课程通过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为学生建立中英文写作的基本范式。在探究阶段强调跨学科协作与思维碰撞,学生以 4-5 人小组形式开展主题研讨。语文课堂聚焦议题深度拓展,例如围绕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进行多角度论证,要求引用政策文件或调查数据增强说服力;英语课堂则侧重素材处理能力培养,通过 Venn 图对比中英文环保标语的表达差异,训练学生筛选、整合跨语言信息的能力。此阶段注重过程性记录,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讨论轨迹。

在输出阶段可实施分层教学,基础薄弱学生先构建中文写作框架,包含核心观点与支撑论据,经教师批注后再进行英文转写;能力较强学生直接完成英文初稿,并附中文思维导图说明写作逻辑。最终成果要求包含中英文文本及多媒体呈现,如环保主题 PPT 需包含数据图表、原创插画与英文解说词,短视频则要求中英文字幕同步呈现。这种三阶段设计确保每个环节均有明确产出标准,既避免写作训练的空泛化,又通过多媒体创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形成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完整闭环。

(四)评价革新:多元主体与多维标准,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传统单一评分制难以全面评估跨学科写作成效,需建立教师 - 同伴 - 自我三维评价体系:语文教师评价聚焦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通过观点鲜明度、论据相关性、文化理解准确性等维度,考察学生是否在写作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例如评价双语环保手册中文部分时,重点关注是否融入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观;英语教师评价侧重语言准确性与交际效果,参照CEFR(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B1-B2 级别要求,评估学生能否使用简单句与复合句连贯表达观点,如在英文宣传文案中检查时态使用是否一致、词汇搭配是否地道;同伴互评关注创意表达与结构合理性,通过量化评分表对开头吸引力、过渡自然度等指标进行打分,促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自我反思则依托写作档案袋,要求学生标注语文策略使用处、英语表达优化点,记录从初稿到终稿的修改轨迹,每学期形成个人写作发展报告。这种评价体系将专业指导与主体参与相结合,既保证评价的权威性,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真正实现" 以评促学" 的目标。

三、反思与展望

当前实践仍面临挑战:如何平衡学科特性与融合深度?如何设计更具普适性的跨学科评价工具?未来可探索 AI 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写作辅导,例如利用语料库对比学生中英文习作,精准定位思维薄弱点。跨学科写作教学的本质,是打破语言与思维的隔阂,让写作成为沟通文化、表达自我的桥梁。唯有持续创新实践模式,才能真正实现1+1>2 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天林 . 微写作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中南大学 ,2023.

[2] 顾婷 . 高中英语写作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

[3] 王 思 美 . 提 升 初 中 生 英 语 写 作 能 力 的 有 效 策 略 [J]. 校 园 英语 ,2024,(35):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