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协作—案例驱动”培训模式的教师智能教育能力校本提升模式研究
李琳
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 277500
一、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能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智能教育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当前,教师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贴近教学实际、灵活性强等优势。因此,探索基于校本的教师智能教育能力提升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分层—协作—案例驱动”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分层培训:精准匹配教师发展需求
分层培训以教师智能教育能力现状为依据,通过前期调研将教师划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专家层三个层次。基础层教师侧重智能教育技术基础知识与常用工具操作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基础使用等;进阶层教师聚焦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如利用智能测评工具进行学情分析、借助虚拟仿真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等;专家层教师则以教学创新研究为核心,开展智能教育课题研究、跨学科整合实践等培训内容。分层标准通过技术能力测评、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师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确保层次划分的科学性。
(二)协作学习:构建互助共进的专业社群
协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打破层次界限组建跨层次学习共同体。每组包含不同层次教师,通过“技术帮扶 1+1 ”“教学问题共研”等机制促进经验共享。例如,基础层教师提出技术操作难题,进阶层和专家层教师共同指导解决;专家层教师分享创新教学思路,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实践。定期开展协作成果展示活动,如优秀课例分享、技术应用心得交流等,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形成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
(三)案例驱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案例驱动以真实教学场景为载体,精选涵盖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案例来源包括本校教师的实践经验、省级以上优秀课例以及智能教育实验校的创新成果。培训中采用“案例剖析—模拟实践—反思改进”的流程:先引导教师分析案例中技术应用的逻辑与效果,提炼可借鉴的经验;再让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模拟教学设计与实践;最后通过小组互评和导师点评,促进教师反思优化。案例库动态更新,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和代表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三、“技术导师团 + 资源共享平台”校本支持体系的搭建
(一)技术导师团:提供个性化专业指导
技术导师团由校内 3-5 名技术骨干教师组成,要求具备丰富的智能教育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指导能力。导师团采用“一对一”或“小组化”指导模式,为教师提供常态化支持。针对基础层教师,重点解决技术操作问题,帮助其掌握基本应用技能;为进阶层教师提供教学融合策略指导,提升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指导专家层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建立导师与教师的定期沟通机制,通过课堂观察、教学研讨等方式跟踪教师发展,及时调整指导方案。
(二)资源共享平台:打造高效的学习资源库
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多类优质资源,包括智能教育工具使用手册、分学科教学案例库、技术应用微课程等。平台设置交流互动板块,教师可发布教学问题、分享实践经验,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定期推送智能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把握发展趋势。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分析教师资源使用情况和需求,持续优化资源内容与平台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适用性。
四、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实施成效
某中学应用该模式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培训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观察发现: 85% 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至少 2 种智能教育工具开展教学;教师跨学科协作次数较之前增加 60% ;学生对智能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提升至 92% 。教师的智能教育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学创新成果数量明显增加,2 名教师的课例获省级奖项。
(二)反思与改进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分层标准动态调整不及时、部分案例与农村学校教学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未来需建立常态化的教师能力评估机制,实时更新分层结果;加强本土化案例开发,增强案例的适用性;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的互动功能,提升教师参与度。
五、结论
“分层—协作—案例驱动”培训模式结合“技术导师团 + 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体系,充分体现了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了教师智能教育能力的提升。该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能力校本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对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琳,陈耀华,李凡。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与新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19 (12): 116-121.
[2] 吴焕庆,陈仕品,张剑平。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培养路径 [J]. 现代教育技术,2019, 29 (4): 5-11.
[3] 赵呈领,陈梦稀,徐晶晶,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19 (10): 12-17.
[4] 王佑镁,叶爱敏。从数字素养到人工智能素养:内涵、框架与培育路径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 (2): 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