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教育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邱雪梅
韩国草堂大学 韩国 58530
1 引言
山东 GDP 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但传统产业占比仍高达 63%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长期低于江苏 7 个百分点。2023 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集成电路、高端化工、医养健康等“十强产业”人才缺口合计达 15 万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产业需求 2—3 个周期(山东省工信厅,2023)。与此同时,仅用 20 年时间便凭借“汉江奇迹”跃升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其关键制度变量之一正是以高等教育为枢纽的产教深度融合。与山东同属东亚文化圈,政府主导、制造业立国、儒家重教的社会底色极为相似,其经验具有天然的本土化优势。因此,深入解析产教融合的制度逻辑,并将其转译为山东方案,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2 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与运行逻辑
2.1 法律确权与收益分配
1994 年颁布《产学研合作促进法》,核心条款包括:(1)高校可设立校办企业,教授技术入股比例不设上限;(2)专利收益 30% 可直接奖励发明人团队,收益分配方案由校企双方协商并报教育部备案;(3)政府设立“早期技术开发基金”,对风险项目给予 50%-80% 的财政补贴。该法以产权激励为核心,显著降低了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制度成本。
2.2 绩效导向的财政拨款
教育部将“企业满意度、技术转让收入、联合培养学生比例”纳入大学产学合作绩效评价指标(KPI),绩效结果与财政拨款直接挂钩:A 类高校可获得额外 20% 的产学合作专项经费,C 类高校则削减 10‰ 。这种“胡萝 ⊢+ 大棒”机制迫使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
2.3 区域创新集群治理
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布局17 个“区域创新产业中心”,采取“地方政府 + 高校 + 龙头企业”三元治理结构。以光州半导体集群为例,光州大学、全南大学与三星、SK 海力士共建联合实验室,教授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在高校承担 30% 的实践课程,实现人才双向流动。
3 山东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3.1 产权激励缺位
山东高校技术入股政策长期停留在“纸面文件”阶段。2023 年,校企共建实验室专利所有权归属高校比例高达 85% ,企业仅占 15% ,导致合作持续性不足(山东省科技厅,2023)。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啤酒“酵母基因改良”项目因产权争议延迟产业化3 年即为典型案例。
3.2 考核导向错位
山东高校职称评审中,论文权重仍占主导地位,横向课题经费占比仅为28% ,远低于江苏的 42% (山东省教育厅,2023)。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
3.3 区域协同壁垒
胶东经济圈集聚了全省 62% 的“双一流”学科、 78% 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而鲁西五市高校密度仅为胶东的 1/5 。跨市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联合培养等机制尚未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碎片化。
4 经验的山东转译路径
4.1 产权激励:从“纸面”到“地面”
借鉴“技术入股 + 收益分成”模式,山东可出台《山东省高校技术成果权益共享办法》,明确:(1)校企联合研发成果,高校可让渡 30%-50% 股权给企业;(2)设立“山东早期技术开发基金”,省财政每年投入 5 亿元,按项目风险等级给予 40%-70% 的补贴;(3)建立技术入股“绿色通道”,审批时限压缩至10 个工作日。
4.2 技术经纪:从“论文”到“市场”
引入“技术经纪人”制度,山东可依托济南、青岛、烟台三大国家高新区,建设省级技术转移中心,按产业链配置“技术经纪人”1000 名,负责高校成果“定价—推介—交易”全流程。同时,将技术转让收入、企业满意度纳入高校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 30% 。
4.3 数字平台:从“孤岛”到“网络”
借鉴“产学合作信息共享系统”,山东可打造“云上齐鲁大学”平台,整合全省高校课程、师资、实验设备资源,实现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平台设置“产业需求发布”专区,企业实时发布技术需求,高校“揭榜挂帅”,形成“线上对接+线下落地”的闭环。
5 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
5.1 制定《山东省产教融合促进条例》
以《产学研合作促进法》为蓝本,明确校企产权分配、收益共享、风险分担等核心条款,为产教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5.2 设立“山东区域创新集群”
借鉴“区域创新产业中心”模式,在济南、青岛、烟台分别布局半导体、人工智能、医养健康三大集群,采取“地方政府 + 高校 + 龙头企业”三元治理,每集群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 亿元。
5.3 建立“山东技术经纪人”资格认证体系
联合人社厅、教育厅制定技术经纪人资格标准,每年培养 1000 名技术经纪人,纳入省级人才工程,享受落户、职称评审等优惠政策。
6 结论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以产权激励为突破口,以绩效拨款为指挥棒,以区域集群为承载体,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山东与在产业基础、文化背景、制度环境等方面高度相似,完全有条件通过“制度转译”实现经验的本土化。本文提出的“产权激励+技术经纪+数字平台”三维路径,不仅为山东破解人才供需错位、成果转化低效、区域协同壁垒提供了可操作方案,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东亚范本。
参考文献:
[1] 刘进 , 孙惠真 , 吕文晶 . 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产教融合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3(01):148-156.
[2]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蓝皮书(2023)[R].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23.
[3] 教育部.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估报告(2023)[R]. 首尔: 教育开发院 , 2023.
[4] 王佳桐 , 冯旭芳 , 章曼娜 . 产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基本计划的动因、现状及启示 [J]. 教育与职业 , 2023(13):66-74.
作者简介 : 邱雪梅,1985.1-,女,汉,山东济南人,硕士,博士在读,研究方向 : 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与学习、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