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班主任协同家庭应对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学生影响的策略

作者

陈晓红

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第二中学 848200

引言

互联网为初中生打开认知窗口的同时,也带来信息过载与价值观冲突的风险。有的学生因缺乏判断力,可能接触暴力、虚假或低俗内容,导致行为偏差或心理问题。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需联合家庭力量,构建系统性防护体系。本文结合教育场景,提出可操作的协同策略,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初中生的影响

初中生正处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缺乏成熟的辨别能力。网络游戏中的血腥画面、社交平台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短视频平台中刻意渲染的猎奇内容,正悄然改变着部分学生的行为模式。长期接触暴力元素的学生,可能在现实冲突中更倾向使用攻击性语言或肢体动作;频繁刷到断章取义的谣言后,容易对真实社会产生误解,甚至将道听途说的内容当作事实传播。有的短视频中过度宣扬的“颜值至上”“快速成名”等价值观,还可能削弱学生对学业与成长的耐心投入。

同时,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疏于关注孩子上网内容,或简单采取“没收手机”“断网”等强制手段,反而激发逆反心理。也有家庭缺乏正向引导,导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盲目寻找认同感,逐渐沉迷于虚拟互动而忽视现实社交。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学业表现,更可能造成心理依赖、情绪波动等问题,为成长埋下隐患。

二、班主任与家庭的联动机制

(一)构建双向沟通网络,打破信息壁垒

班主任可利用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渠道,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近期班级整体网络使用情况,例如多数学生关注的网络话题、易接触的不良信息类型,并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案例需避免复杂数据,侧重描述学生行为变化,如“某生因模仿短视频中的危险动作受伤”等,引发家长重视。家长则应主动向班主任反馈家庭网络环境,包括孩子每日上网时长、常用平台及设备管理方式。双方可通过线上表格或纸质记录同步信息,形成“班级- 家庭”网络使用动态档案。例如,家长可记录孩子周末使用手机的具体时段,班主任则根据档案分析个体差异,为后续个性化引导提供依据。这种双向沟通不仅能及时预警潜在问题,更能帮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具体方向,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盲区。

(二)深化网络素养培育,夯实价值判断根基

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理性使用、批判吸收”的能力,需通过班主任主导的课堂实践与家庭渗透的日常引导相结合实现。班主任可在班会中设计“网络信息侦探”活动,选取社交平台热传的模糊图片或断章取义的言论,组织学生分组验证真伪,引导其关注信息来源、发布时间及交叉验证方法。例如,针对“某地发生重大事故”的谣言,指导学生通过官方网站或权威媒体核查事实,而非盲目转发。在家庭层面,家长需转变“说教式”管理,通过共同参与强化素养培育。例如,晚餐时与孩子讨论当日看到的网络内容,提问“这条信息为什么能吸引你?”“你觉得发布者可能有什么目的?”逐步培养孩子的反思习惯。家长还可与孩子约定“家庭网络日”,每周固定一天共同浏览科普网站或文化纪录片,将网络使用从“个人娱乐”转化为“家庭学习”,在互动中传递正确价值观。

(三)营造优质内容生态,重塑网络使用认知

班主任推荐数字资源时应注意梯度设计,低年级侧重互动式识字软件和自然科学动画,高年级则可引入博物馆虚拟参观和编程启蒙平台。所有推荐资源需亲自试用两周以上,确保无隐性收费和不良链接。在教室电脑设置公共书签栏,将教育部审核通过的教育平台置顶显示。家庭设备管理建议采用三层过滤法:运营商层面开通青少年守护服务,路由器端设置关键词屏蔽,终端设备安装独立监控软件。家长应当定期检查设备过滤效果,特别是游戏平台的语音聊天功能是否关闭彻底。为平衡娱乐需求,可与孩子协商制定内容分级制度,例如完成三小时在线课程后,可解锁三十分钟适龄游戏时间。

三、实施保障:从策略到行动的落地路径

(一)精准施策,构建个性化干预路径

针对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的差异性,班主任与家庭需避免“统一模板”式管理,班主任可通过日常观察、与科任教师交流及简单问卷调查,初步判断学生沉迷网络的具体表现,如“是否因游戏影响作业完成”“是否因追星产生过度消费”。随后联合家长召开小型沟通会,结合家庭监管现状分析问题根源,区分“环境诱导型”“心理依赖型”等不同类型。干预计划需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以“减少负面影响”为目标,如规定周末每日上网不超过2 小时;第二阶段侧重“培养替代习惯”,如引导参与线下兴趣小组;第三阶段强化“正向反馈”,如鼓励学生分享网络学习成果。

(二)专业赋能,夯实教师指导能力

教师作为家校协同的关键纽带,其网络教育能力直接影响策略落地效果。学校需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联合心理教育机构开发课程,内容涵盖“青少年网络行为心理学”“家庭沟通技巧”“网络监管工具实操”等模块。例如,培训中可模拟家长咨询场景,练习如何用具体案例替代抽象说教,帮助家长理解监管的必要性;或演示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资源,将网络使用与学业提升结合。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反思,教师不仅能更专业地指导家长,更能敏锐识别学生网络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三)共建共享,激活社区支持力量

学校可牵头组建“家长网络教育联盟”,通过线上论坛或线下沙龙,定期组织家长交流监管心得。例如,邀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分享“如何与孩子约定上网规则”,或请技术型家长演示“手机使用时间管理 APP”的设置方法,让复杂工具变得可操作。在社区层面,可联合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开展“网络安全亲子工作坊”,设计“网络信息辨伪比赛”“家庭科普短视频创作”等互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家长学习监管技巧,更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网络的积极价值,将“被约束”转化为“主动选择”。

结论

应对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需建立班主任主导、家庭参与、学生主动的协同网络。通过教育创新与资源整合,不仅能筑牢防护屏障,更能培养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理性使用者与创造者。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路径,如开发家校共育平台,实现精准化指导与动态化跟踪。

参考文献:

[1] 肖荣桂 , 罗婵 . 家校合作视角下班主任教学开展策略 [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1(8):71-72.

[2] 李雪 . 媒介依赖视角下初中生网络沉迷干预策略研究 [D]. 湖北 : 湖北大学 ,2024.

[3] 赵宇萌.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积极心理干预个案研究[D]. 山西:山西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