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情境 走出高效
赵娉婷
苏州国裕外语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引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面临的难题。引入恰当的情境,能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
一、生活化情境,联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入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心底里喜欢上数学,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数学。
比如在教学 " 一元一次方程 " 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小明去文具店买笔和笔记本,笔的价格是笔记本价格的三分之一,他一共花了 42 元,笔和笔记本各买了几个?这个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很容易带入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学会用方程的思想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游戏化情境,寓教于乐
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寓教于乐。游戏化的数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在游戏中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数学游戏往往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会更加努力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数学游戏还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 "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 时,可以设计一个 " 配对游戏 "。准备一些卡片,卡片的一面是整式,另一面是它的因式分解式。将卡片打乱,随机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手中整式的配对因式分解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知识,加深理解。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游戏中用到的因式分解公式,归纳解题思路和技巧。这样的教学,不仅复习了知识,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总结和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探究性情境,培养思维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究、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探究性的数学情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去发现数学规律、构建数学知识。这个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中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尝试和突破,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创设探究性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可让学生以剪纸拼贴的方式去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先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的三角形模型,让学生经剪、拼、叠、比等操作找出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并思考其特征。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觉要使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就得满足一定条件,像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和其夹角对应相等之类。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提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例如已知三角形 ABC 和 DEF,若 AB=DE,BC=EF,CA=FD,那么三角形 ABC和 DEF 便全等,学生可通过实际测量与比较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还可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题以巩固知识,比如已知在
Rt Δ ABC 中, ∠C=90∘ , AB=5 , BC=12 ,在 Rt Δ DEF 中, ∠F=90∘ , DE=5 ,EF=12,要判断 Δ ABC 和 Δ DEF 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主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与判定定理并真正理解其内涵,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还能发展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受益匪浅。
四、协作式情境,互帮互学
在数学学习情境里,以协作的方式开展,学生们借助小组合作途径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其间,小组各成员彼此互助、相互学习,针对问题解决方案展开共同探讨。在此过程当中,学生思维持续产生碰撞,智慧实现共享状态。每一个人皆可从他人思路里获取启发,进而寻找到全新突破之处。通过协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对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予以培养。学生于交流讨论之时,既能学会清晰表达自身观点,又能学会对他人意见予以倾听并尊重,这对于学生后续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均有着极大益处。除此之外,在协作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能够得到有效弥补。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从而达成共同进步的目标。所以,营造起协作式的学习情境,对于提升课堂效率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在教学 " 勾股定理 " 时,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和一些正方形卡片,让小组成员共同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生可以先在模型上量出三边的长度,然后用卡片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上分别拼出相应的正方形。通过实际的剪拼操作,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正好等于两直角边上正方形面积的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提出不同的论证方法。有的学生从图形的角度理解,有的学生则尝试用代数语言表达。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找到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a2+b2=c2 (其中 c为斜边,a、b 为两直角边)。接下来,小组还可以相互出题,考考对方。比如,一组学生给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让另一组求斜边长;或者给出三边长,让另一组判断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学生不仅掌握了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了高效学习。
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才能真正走进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游戏化、探究性和协作式等多种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娜 .“引学 - 研学 - 应用 - 反思”-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D]. 鲁东大学 ,2022.
[2] 沈玉良 . 基于学科素养发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J]. 数学大世界 ( 下旬 ),2020,(10):83.
[3] 李玲玲 .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引入的若干策略 [J]. 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2019,(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