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寇鹏德

武威职业技术大学 733000

引言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明确提出“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已然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产业相融、培养与就业衔接、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关键路径。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明确提出支持各地建设 2000 种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行业牵头或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确保教材“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行业前沿技术”。

一、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岗位适配能力

产教融合视域下开发的职业教育新型教材直接对接产业前沿与工作实践,有效缩小学校知识传授与企业实际需求间的差距。此类教材将行业发展动态与岗位技能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使课堂学习与职场要求形成联动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可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与思维方式。教材中融入的真实工作场景与典型任务使学生在学习阶段便能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养与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教育新型教材的开发改变了传统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赋予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提升就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实现教育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高效衔接[1]。

(二)促进学生就业无缝衔接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新型教材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职场实践的桥梁,有效消解了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的适应障碍。此类教材融入企业真实案例与工作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即可了解行业标准与企业文化,使毕业生初入职场时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新型教材体系将岗位胜任力要求具体化为可教、可学、可评价的知识点与技能模块,学生在学习阶段便已内化了企业认可的职业行为规范与思维模式,毕业即具备就业所需的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新型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将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更新路径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能够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变化与挑战,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空间。

二、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校企协同共建原则

校企协同共建原则是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的基础理念,强调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教材全流程建设。该原则要求打破传统教材由学校单方编写的局限,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策划、共同设计、共同编写、共同审核的教材开发机制。学校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撑与系统化教学设计,企业贡献实践经验与前沿技术标准,双方优势互补,确保教材内容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贴合产业实际。协同共建模式下,企业专家参与教材内容规划与知识点筛选,学校教师负责教学设计与编排逻辑,形成理实交融的教材体系 [2]。

(二)产业需求导向原则

产业需求导向原则是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的核心理念,强调教材内容必须以行业产业真实需求为基准点。该原则要求教材编写团队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态势与企业用人标准,将产业岗位群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素作为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教材知识体系构建应立足产业发展前沿,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反映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实际需求。同时,教材结构设计应围绕岗位实际工作流程与任务序列展开,打破学科体系的传统框架,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体系。

(三)动态更新适配原则

动态更新适配原则是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建设的时代要求,强调教材内容应具有持续更新机制,保持与产业发展同步。该原则要求教材开发突破传统固定版本的局限,建立常态化的内容迭代与版本更新机制,确保教材内容时刻反映产业最新状态与技术前沿。在知识结构层面,教材应预留弹性空间,使核心知识体系相对稳定,应用技术内容可随产业变化灵活调整,形成“稳定 + 变化”的教材内容结构。在载体形式方面,教材应采用纸质与数字融合方式,基础内容可保持纸质呈现,动态内容则以数字资源形式存在,实现随时更新与智能推送。

三、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的策略

(一)组建校企研发团队,保障教材产业适配

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的核心在于组建专业化校企研发团队,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确保教材内容贴合行业实际与岗位要求。组建高效运转的校企研发团队构成开发产教融合新型教材的关键环节,此类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协作水平直接影响教材内容对产业发展的适配精准度。校企研发团队的组建应遵循清晰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原则,形成教育与产业双向赋能的协作格局。教材开发流程中,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教育理论支撑、学情分析与教学体系构建,企业专家则提供产业前沿动态、工艺流程标准与典型案例素材,双方优势互补。研发团队成员构成应囊括教育学者、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专家与生产一线人员,打造多层次、跨领域的人才结构,使教材内容同时具备教育引导性与职业实用性 [3]。

例如,在具体实施中,校企研发团队可采用“双主体四层级”结构模式。教材开发前期应明确学校教学负责人与企业生产主管作为团队共同负责人,赋予其决策教材开发方向与资源投入的权限。教材总体设计环节应由高校资深教授与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双总编团队,负责内容框架设计与质量把控。各模块编写小组应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确保每个知识点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贴合岗位实践。质量评审环节可引入第三方行业协会专家,从行业标准视角审核教材内容适配性。团队运行宜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设立明确时间节点与成果要求,保障教材开发进度与质量。团队成员需定期轮换到校企双方工作场所交流学习,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更新培训,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实现知识互通与视角融合。教材内容更新机制方面,企业专家负责定期提供行业新技术信息,教学团队负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教材数字资源包定期更新。

(二)对接岗位能力标准,提升教材实用价值

对接岗位能力标准是提升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实用价值的核心路径,其关键在于将抽象的职业能力要素精准转化为系统化、可教可学的教材内容体系,使教材真正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的桥梁。教材开发过程中应深度解析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将其科学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再精细映射为教材内容要素。与此同时,岗位能力分析应采用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法,识别出岗位核心能力与支撑能力,明确能力层级与发展路径。教材编写团队需将行业岗位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转译为教学目标,形成能力导向的教材内容选择标准。此外,教材知识体系构建应打破传统学科逻辑,重构为岗位能力逻辑,各知识点的选取与编排均应服务于特定职业能力的形成 [4]。

例如,在具体实施中,教材开发团队应先构建岗位能力与教材内容的映射关系图谱,建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内容体系。研发人员需深入剖析目标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与操作流程,精准识别各环节所需的关键能力要素,形成系统化能力清单。基于此清单设计教材知识点与技能模块时,应确立明晰的对应关系,使每一教学单元都指向特定职业能力的培养。教材结构宜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递进的组织形式,让每个学习项目对应完整工作任务,并精心设计能力梯度提升路径。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时,应保留其本真性与典型挑战,同时巧妙植入学习支架与引导性元素,实现案例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教材内容须融入行业最新标准与规范,将专业术语、工艺流程、质量规范等产业元素自然渗透于知识体系。评价设计应摒弃单一知识检测模式,构建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的立体评价方案,涵盖作品质量、操作规范、问题解决等多维度考量。

联动校企师资力量是保障产教融合新型教材编写质量的关键环节,校企双方教师深度参与教材开发过程,能显著提升教材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校企师资联动机制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平台与激励机制。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高校可设立教材研发中心,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产业导师,共同参与教材规划与编写。校企双方应签订教材开发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职责与权益分配,激发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教师应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积累一线经验,企业技术人员则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实现知识互通与能力互补 [5]。

例如,在具体实施中,校企师资联动可采用“双导师制”教材编写模式。每个教材章节指定一名高校教师与一名企业专家作为共同责任人,负责该部分内容的规划与编写。教材开发启动前,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需共同参与岗位调研与课程分析,明确教材定位与能力目标。编写过程中,教师负责提炼知识点体系与能力进阶路径,企业专家提供实际工作流程与解决方案,双方定期研讨,确保内容取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产业需求。校企双方还可建立教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企业提供真实项目资料、操作视频与工艺流程,教师进行教学化改造,形成配套数字资源包。质量把控环节应建立校企联合审核制度,教材初稿完成后,组织校内教学专家从教育性角度评估内容适切性,邀请行业专家从实用性角度评估内容先进性,综合反馈意见修订完善教材内容。

(四)融入数字技术手段,增强教材教学效能

融入数字技术于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教材打破了传统纸质教材时空限制,实现了学习资源的立体呈现与交互体验,显著提升了教学实效。而数字技术融入教材需创新载体形式与呈现方式。此时,传统纸质教材可与数字资源有机融合,形成纸质与数字混合的复合型教材形态。教材可设计智能识别标记,链接云端资源库,实现静态内容与动态资源的无缝衔接。数字教材平台应适配多终端环境,支持碎片化学习与情境化体验,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具体实施中,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可构建“三维数字赋能”结构体系,形成内容、互动与评价的立体化数字生态。内容层面,教材设计宜采用模块化数据组织方式,将知识点、技能要素、评价指标等核心元素标签化处理,实现系统智能调用与重组功能;各教学单元匹配精心研制的数字资源集,涵盖微课讲解、操作示范、虚拟实验等多维学习素材;教材平台生成的知识图谱导航图则清晰呈现知识点间内在逻辑关联,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认知框架。互动层面,教材嵌入情境模拟与任务体验模块,将岗位核心工作流程转化为虚拟仿真项目,学生于数字环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系统实时记录操作轨迹并给予针对性反馈;教材平台整合的协同工具支持小组线上研讨与项目协作,培育职场团队合作素养;案例分析环节设置的多分支决策点,使学生根据不同选择获得相应情境反馈,体验专业决策的实际影响。评价层面,教材建立学习数据分析体系,平台持续采集学习行为与成果数据,绘制个性化学习画像,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提供参考。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实质上重构了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格局,使二者从割裂对立走向融合共生。新型教材开发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关键环节与载体,肩负着连接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桥梁职能,成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实践工具。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绝非技术层面的简单调整,而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呼唤教育者与产业人士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 朱国军 , 唐启东 , 贺东京 , 等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材开发探究 [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3(03):49-52.

[2] 王姣姣 , 杜慧起 .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22,(06):109-112.

[3] 何姗 . 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策略与实践研究 [J]. 采写编 ,2025,(03):173-175.

[4] 张雪燕 .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J]. 新课程研究 ,2024,(09):96-98.

[5] 马其坤 , 李步先 .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路径研究 [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22(06):63-66.

寇鹏德,男,1988.04,汉族,甘肃景泰,本科,高校副教授,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

项目:2024 年甘肃省省级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专项研究课题 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2024GSJC-Z202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