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作者

李婷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六中学校  152000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兴起,初中历史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重要的能力,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思维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教育还面临着诸如培养素质方法单一等问题,为此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途径,对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一、通过唯物史观教学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唯物史观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它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例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其进行剖析,要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即清政府的封建制度腐朽腐朽,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社会生产力陷入停滞状态,当时处在资本主义腾飞阶段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市场和原材料来源,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了中国这个富有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入侵进行分析,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它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急需向外扩张以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英国政府因此将鸦片作为一种开启中国国门的武器,英国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中国陷入了一种危机之中。教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使同学对鸦片战争的发生、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不再将这次战争单纯看作是一次“入侵”和“反抗”的斗争,更多的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碰撞”,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使同学们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客观规律。

二、通过时空观念教学形成清晰的历史时序感和空间概念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对历史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历史有明确的时序与空间观念,历史学习要求学生在时间上进行整理,在空间上对其进行定位,从而了解其发生的原因与演化,例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对清末民初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进行梳理,并对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进行剖析,藉由画出历史的时间线与地图,使学生对历史的时序与空间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理解。

三、通过史料实证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史料实证侧重于鉴别与应用史料,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思考与史学研究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才能形成独立的史学知识,例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报刊、回忆录等有关的史料,对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可信度进行鉴别,从而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进行分析,藉由史料的实证性,使同学们培养出批判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对历史事件有较为客观、完整的了解[1]。

四、通过历史解释教学形成独立且深刻的历史认识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需要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的同时,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的、客观的判断,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深入的理解,这种能力是完全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深刻的影响的关键,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日本的侵略野心、中国内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透过详细分析,使同学们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了解其对中国和整个世界的深刻影响,然后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分析,从卢沟桥事变到平型关大捷,再到台儿庄、百团大战,无一不是历经磨难和流血牺牲的,然而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却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教师透过对这段史实的详尽阐释,使同学们对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和光辉业绩有了更深的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但是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首次全面胜利,而且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同时它还促使中国人的觉醒与改造,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透过对历史的深度解读,使同学们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也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复杂与多元 [2]。

五、通过家国情怀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教育目标,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唤起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从而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健康的个性,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就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详尽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历程,从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直至解放战争取得巨大成功,这些都是先辈们用血与智慧所铸就的。通过对这段史实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多么的不容易,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教师还可以联系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来,从苦难中走上富强之路的过程,从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无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培育家国情怀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指导,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动人的历史时刻来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白,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系统性的工作,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史料实证、培养批判性思维、强化国家意识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长远来看,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化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下,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曹士民 .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C]// 第二届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4.

[2]饶泽林.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研究[C]//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 二) 论文集. 20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