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PBL 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董芳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愈发受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多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重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提升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知为教学内容。但目前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实践教学未能保证全员参与以及学生未能成为教学主体等问题。对此,PBL教学法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力求开展更为合适的心理健康实践教学。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教学与PBL 教学法的融合

2011 年教育部就已经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规定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2018 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师讲授的传统模式课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参与性较差,不利于学生将故事中隐含的价值观内化于新、外化于行。因此,心理健康实践课程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打造育人育德育心相互交融的育人体系。

PBL 教学法,即项目导向学习法,是一种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的创新教学方法,依托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资源,完成自主探究、沟通协作、反思优化、展示点评等环节的教学实践过程。可以说PBL 既可说是一门学习课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教学过程。

二、基于PBL 教学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教学改革

(一)采用翻转课堂,提出驱动性问题

区别于一般实践教学的三种模式:团体辅导模式、大规模体验式教学模式、分组体验式教学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实践模式,是 PBL 教学法的立足点。采用翻转课堂,以学生自主选择为本,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本门理论课程已采用线上线下式混合教学模式,在“学习通平台”开设了七章节理论内容,选取网络优质慕课资源,设计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及心理咨询、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我意识、人格—领略和谐的魅力、大学生情绪调节、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危机干预等七章节内容。布置学生在线上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

基于相关的理论认知,开展实践教学,设置驱动性问题。在“学习通平台”教学平台中进行实践课程设置,同时在线下课堂中讨论问题情境。教师针对理论课程,发布相应主体的问题情景,例如我的心“生病”了、我该如何处理寝室的人际关系、自卑与超越、我到底是“谁”、我的“多重”人格世界、我那可怕的情绪怪兽、回归吧我的“生命能量”等。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自由结组并提出基于问题情境的驱动性研究问题。作为 PBL 教学模式的“心脏”,驱动性问题在整个阶段“驱动”学生思考,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线上主体知识内容,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回忆过往生活体验或疑问,并在实践课程中体现出来。

(二)以需求驱动,合作式探究

合作式探究的关键是将小组完善其功能与作用,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与分工。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都应覆盖全部学生,并且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线下自由组队,组长负责并在学习通上完成相关任务。教师激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境的选择、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鼓励其创新性。寻找某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进行问题呈现的方式 --- 心理短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剧本创作、剧本所表现的一个闪光点、剧本内容是否具备实际的合理性、剧本的呈现方式应从何方面解决问题等。学生根据自身的探究和合作,周期性的将阶段性任务成果,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分组任务内,教师依据学生的任务提交状况和内容,进行指导。在该合作式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优化沟通及协作能力。

(三)依托第一课堂,呈现式展示

在各小组心理短视频展示前,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内容有所了解,把握好第一关。在回归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多种教学手段要求各小组汇报呈现心理短视频。心育教育不是浮于表面的理论知识,也不仅仅是过程性的感受,还需要关注学生当时当下的心理感受,鼓励汇演学生及同组成员一一表达感受,最后教师指出汇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在汇报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感受性、同理性。

(四)保障教改有效实施,实施形成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点。在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了“组内互评-- 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多重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占 70%,组间互评占 20% ,组内互评占 10%. 。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多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加深实践经验。根据实践过程,将重点聚焦于过程考核。在正式进行实践心理短视频拍摄以前,教师提供项目评分表,学生根据评分表进行项目的指导,通过及时调整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优质化的“形成性评价”能够给学生提供改进和提升的途径,也能够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三、教学效果的现实检验

(一)教学效果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武汉某应用型高校 2024 级本专科学生,发放问卷 553 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其中男生 183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33.09%,女生为370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66. 91%c 。49.01% 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为“非常满意”,35.44% 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为“很满意”。课程教学综合评价“非常满意”和“很满意”的学生人数达到 84.45%,说明学生对于目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评价较高,并且有 85.35% 的学生认为课程心理健康实践环节对自己有帮助。在实践环节心理短视频拍摄于制作过程中,61.48% 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有帮助,63.47% 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有帮助,57.32% 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帮助,40.87% 的学生认为对自身长远发展有帮助,60.58% 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团队合作能力有帮助,41.95% 的学生认为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44.12% 的学生认为对掌握人际沟通、情绪管理、自我完善等技能有帮助。总体说来,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环节对自身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到 95.48% 以上,说明开展的心理健康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二)PBL 教学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的评价

学生对于分小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教学满意程度中,非常满意占 42.86%,很满意占35.26%,一般占 18.44%。总体来说,学生对于 PBL 教学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呈现满意状态,占比为 96.56%。同时 92.04% 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有培养作用,90.96% 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能够有机融合心理短视频的制作中。课程内容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思考实践教学内容,并有效的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

(三)对超星慕课系统的评价

超星慕课系统是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对平台运行、平台中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评价很高,83.54% 的学生对课程线上资源为满意程度。78.84% 的学生认为线上资源很好,有助于知识的补充。线上资源存在的问题中,15.37%的学生认为很繁琐,没有时间完成,7.41%的学生认为课后难以上网登录。14.65% 的学生认为微课 ( 或视频 ) 实用性不强,对学习帮助不大。6.87% 的学生认为平台资源不够丰富。20.3% 的学生认为平台学习活动不够。7.96%的学生认为平台中师生交互不多。17.54% 的学生认为微课( 或视频) 课时过长。

(四)心理健康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效果

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实践教学中对自己的学习质量有所提高的环节有 : 线下小组讨论(61.3%)、讨论区同学答疑及讨论 (40.51%)、在线观看视频(51.18%)、教师课堂讨论(44.48%)、心理短视频制作( (34.36% )、心理测试 (40.14%) 、课堂深入讲授(27.85%)。理论讲授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喜欢自主教学活动多于只接收的课堂讲授。说明实践教学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心理短视频作为期末随堂考核方式的困难及学生的收获

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解构单一考核方式,重构以心理短视频为载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活题”形式的终结性考核。学生认为在心理短视频考核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是:演技不够(58.2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15.73%)、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够(10.85%)、队友之间的配合不好(9.4%)、写作水平不高(5.79%)。但谈到心理短视频活动中的收获,74.5% 的学生认为锻炼胆量,50.09% 的学生认为掌握了调节心理的方法,49.37% 的学生认为同学间感情变好了,39.42% 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信,40.87% 的学生认为学会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3.63% 的学生认为心情更加愉快。

四、PBL 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的示范作用

(一)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不清晰、实施过程不统一等问题,PBL 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建构出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展现出了对心理问题解决方式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小组成员间人际关系的进步与和谐,加深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心育教育的提升和完善。

(二)突出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

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心理短视频的拍摄是一种学生自导自演的团体自我教育活动,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线上与线下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纵向深度贯通,横向互相促进”,学生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含量,同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理解和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水平,减少危机风险,达到心育教育整体目标。

(三)把握新媒体时代优势。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结合新媒体优势,教师在心理健康实践教学中也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实践教学一体化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制作和参与中,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各小组在撰写剧本过程中,真实反应大学生的心理冲突,重点描述主角的心理困惑及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入心理调适方式的运用,加以后期的制作、剪辑等,让微电影更加完善和有可观赏性。

(四)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要在坚持心理学学科特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吸收中,实践教学的体现中,寻求契合点,达到身心合一,从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目标。例如,在表达大学生人际关系内容时,可融入诚信、友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通畅、健康。在演绎情绪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带入智商、情商、逆商等内涵教育,使学生理解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保持情绪的稳定。了解乐于奉献、家国情怀,培育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分享压力与挫折内容时,可结合革命红色精神、抗疫精神、培育自强不息的品格等的分享,使学生学会与压力共舞,提高耐挫力;在表演恋爱或失恋等内容时,要让学生传递真善美,培养平等、尊重、诚信、友善的恋爱观,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都需要教师引导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傅彩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6):44—47

[2] 蔺桂瑞. 互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J]. 心理教育,2015(01):64-66.

[3] 傅幼萍 .“心理情景剧”引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探索 [J]. 教育心理,2016(12):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