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批注的小学生阅读深度与广度协同发展实践研究
张美琦
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 102200
前言
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阅读素养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却存在着一些割裂性的问题,比如教师存在着重“教教材”的情况,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忽视,又或者是过度去强调阅读深度,却缺少对整体感知的重视,再或者是片面地去追求阅读的数量,而对内涵挖掘这件事有所忽略,如此种种,导致难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起来。阅读批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能够让阅读行为以一种较为外显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把思维过程也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从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记忆朝着深层理解的方向去转变,并且还可以对阅读的范围起到拓宽的作用。
一、阅读批注的作用
(一)促进深度阅读
批注绝非简单标记,实则是推动学生朝着对文本展开深层剖析的方向发展。在圈画关键词之际,对语境含义进行辨析是必要的;当批注句段关系之时,对逻辑脉络展开梳理不可或缺;解读作者情感的过程里,与创作背景建立关联则是关键所在。这种逐步深入的思考方式,能够助力学生突破表层认知的局限,径直抵达文本的内核之处。
(二)拓展阅读广度
批注过程中所闪现出来的疑问,往往会成为拓展阅读范围的良好契机。比如在阅读《清明》时对“为何扫墓”进行批注,这便会引发对传统孝道文化展开探寻的举动;学习《海底世界》时标注“章鱼变色原理”,则有可能促使对海洋生物相关书籍展开阅读的行为发生,如此由点及面地实现对认知边界的拓宽。
二、基于阅读批注的小学生阅读深度与广度协同发展实践策略
(一)在字词理解中运用批注,夯实阅读基础
字词是文本的基本构成单位,提升阅读深度的基础在于对字词含义的准确理解。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文中存有诸如“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类描绘西沙群岛景色的词语。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期间,引导其对这些词语加以批注,像针对“五光十色”可批注为其意味着色彩繁多,把西沙群岛海水颜色众多的特点呈现了出来;对于“瑰丽无比”可批注成说明西沙群岛的景色美到极致,难有与之相较者。经由此种批注方式,学生既能明晰词语的含义,又可深切体会到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意,进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批注的进程当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联想其他用于描绘景色的词语,比如“姹紫嫣红”“绚丽多彩”等等,并且鼓励学生去阅读包含这些词语的文章,以此拓展自身的词汇量以及阅读的广度范围。就好比让学生去阅读描写春天花园景色的文章,从中去感受不同词语在描绘景色时所发挥的奇妙作用。
(二)在句子分析中运用批注,提升理解能力
文本之中,句子占据着重要的组成地位,对其展开深入分析,对于把握文本的主旨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颇有助益。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来做批注,像是批注为“此句乃是巨人历经花园的种种变化之后所获的结论”“其表明孩子可作为春天的象征,唯有有孩子的地方才会满溢着生机与快乐”。借助批注这一方式,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领会句子的内在含义,深切体会到巨人思想方面所发生的转变。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其他文中类似的富含哲理的句子展开对比分析,例如《幸福是什么》里的“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让学生对这些句子也进行批注操作,对它们在表达情感以及揭示道理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予以比较,如此一来,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句子理解的深度,又能够拓展其阅读的广度范围。
(三)在段落梳理中运用批注,培养逻辑思维
提升阅读深度的重要环节在于对段落间密切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各段落主要内容的把握。像三年级课文《掌声》,其是依照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成若干段落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每段旁边批注段落大意,比如批注成“第一段:因腿脚不便,英子总是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第二段:轮到英子上台讲故事时她很犹豫,同学们给予了她掌声”等等形式。借助这样的批注,学生能够清晰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对段落间承接关系也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不妨向学生推荐诸如《小摄影师》这类同样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让学生运用相同的批注方法去梳理段落,进而对不同文章在段落安排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实现了阅读广度的拓展。
(四)在主旨把握中运用批注,深化文本感悟
阅读深度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过对主旨进行批注,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以及情感。以《去年的树》为例,其讲述的是小鸟和树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而珍惜友情、信守承诺便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完该课文后,对自己所理解的主旨加以批注,比如像“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朋友之间要信守承诺,即使对方不在了,也要尽力完成约定”这样的批注内容。在拓展阅读广度方面,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一些有关友情的文章,像是《夏洛的网》节选等。让学生针对这些文章在表达友情时所采用的不同方式以及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批注,如此一来,既能加深学生对友情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又实现了阅读范围的有效拓展。
(五)在拓展阅读中运用批注,实现协同发展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批注方法之后,教师可引导其开展拓展阅读,借助批注把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相互结合起来。以课文《陶罐和铁罐》为例,这篇课文传达出不能骄傲自大而应懂得谦虚的道理。在此情形下,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龟兔赛跑》,让学生在阅读期间进行批注,对两篇文章在表达寓意方面的异同加以比较,比如“《陶罐和铁罐》是凭借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最终结局来告知我们不可骄傲;《龟兔赛跑》则是透过乌龟和兔子的比赛经过,阐明虚心会使人进步,骄傲会使人落后”。经由这样的批注以及比较阅读的方式,学生对于两篇文章的内涵得以深入理解,阅读深度获得提升的同时,阅读广度也得到了拓展,达成了二者协同发展的效果。
结语
基于阅读批注展开的教学实践,为小学生阅读深度和广度的协同发展开辟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批注活动,学生不但能够对文本内容深入领会,而且可以拓展阅读的范畴,整体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 卞晨曦 . 批注式阅读让学生高效学语文 [J]. 小学生(下旬刊),2023(4):100-102.
[2] 黄军伟 .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应用方略 [J]. 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