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多文本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刘丹 张翰 张颖
许昌市天宝路学校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461000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多文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多文本的衔接还存在着内容不连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基于智能媒体的中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二、智能媒体对中小学多文本阅读衔接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资源
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空前的资源支撑。借助这个智能媒体平台,老师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大量的古典名著和时文读物,打破了传统印刷书本的局限。慕课、微课程等网络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这些数字资源不但可以快速地更新,而且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进行组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度和时效性。
(二)促进个性化学习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媒体,可以为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每一位同学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知识盲区等进行精确地诊断,学校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教材和练习。智能化的导读功能,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策略引导。此外,电子书中的注释、注释和字典等辅助功能,还可以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定制。这样的因材施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一刀切的窘境,使每位同学都能以最佳的速度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三、智能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多文本阅读衔接教学策略
(一)智能媒体资源支持下的跨学段阅读体系构建
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段阅读体系对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我们以神话单元教学为例,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建立了循序渐进的两阶阅读体系。基础理解阶段主要面向五年级学生,通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经典神话文本,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初步理解能力。
进入深度赏析阶段,教师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了更具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神话故事反映的古代人类智慧和价值观。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工具制作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分析报告,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则在小学奠定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七年级设置的中外创世神话比较专题,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中国神话扩展到世界神话体系。教师精心挑选《希腊神话》中的创世故事、《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树传说等文本,与小学阶段学习过的中国神话形成对照。智能阅读平台根据学生的阅读记录和测评结果,自动推荐难度适宜的延伸阅读材料。这种跨学段的阅读体系设计,既保持了神话主题的连贯性,又实现了阅读深度和广度的逐步拓展,为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图谱。
(二)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实现能力衔接
民间故事单元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理念。在小学五年级阶段,以《牛郎织女》《猴王出世》《八仙过海》等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理解情节—分析人物—感悟主题的三步阅读法。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绘制情节曲线图、制作人物关系网等可视化工具,深入把握故事结构;通过撰写人物小传、模拟人物对话等活动,体会角色情感变化;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悟故事蕴含的勤劳善良、勇于抗争等传统文化价值观。
进入初中七年级后,教学重心转向文化比较与哲理探究。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等课文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主题比较—文化溯源—价值判断的深度阅读策略。例如将《牛郎织女》与《灰姑娘》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中西方爱情观差异;通过《八仙过海》与希腊神话的对比,探讨不同文明对超凡能力的想象异同。为助力学生顺利过渡,特别设计了神话—童话—寓言三位一体的桥梁书单,如《中国神话故事集》《安徒生童话精选》《伊索寓言与现代启示》等过渡性读物,这些读物在保留故事趣味性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文化背景注释和思考题,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教学设计既保持了阅读兴趣的连续性,又实现了从学阅读到用阅读学的能力跃升,充分体现了语文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合作学习模式的跨学段创新实践
混龄阅读圈是我们为促进中小学阅读衔接而设计的创新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按年级划分的学习小组,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寓言单元的教学中,小学组学生主要负责寓言故事的情节再现和角色扮演,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展现寓言内容。初中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寓言的象征意义和现实启示,并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寓言。
数字平台为跨学段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云端读书会让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就共同感兴趣的书籍展开深入交流。在童话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学长导师制,由初中生指导小学生完成经典童话的创意改编。这种指导过程不仅帮助小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也让初中生通过教学实践巩固和深化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确保合作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结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运用智能媒体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开展合作学习,是提高多文本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今后,在多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探讨如何将智能媒介运用到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之中,使教学的设计达到最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钟怡臻 . 小学 3—6 年级学生多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4.
[2] 滚多锦. 小学高年级语文 1+X 群文阅读议题实践与探索[J]. 教师博览,20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