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背景下初中德育管理路径分析
童绍芳
福建省泉州惠南中学百崎校区 362124
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德育管理尤为重要。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庭教育资源贫乏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初中的德育管理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农村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可以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德育管理路径。
一、积极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德育教育不仅需要通过一套系统的德育管理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促进其形成稳固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更应着重于营造一个充满正面价值观念的日常校园环境,以此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全面滋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并培育优越的德育生态与教育气氛,确保学生置身其中,于无形之中接受深刻的影响与熏陶。学校应以培育“德育校园”为战略目标,以校园文化墙作为主要宣传平台,精心规划并划分成若干特色板块,每块区域集中展示特定的德育主题与内容,旨在全方位渗透道德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和谐的班级育人氛围
教师应致力于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环境,旨在培育一个充满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生动活跃且勇于挑战自我的和谐班集体。这一过程中,班主任需精心策划,不仅要在师生间搭建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促进双方形成紧密而和谐的关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基于友谊与尊重的深厚同学情谊,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包容与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与日常互动,班主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个既充满竞争意识又不失团队协作精神的学习共同体。
二、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一)开展德育主题班会
班级作为学校实施德育管理与有效推进德育举措的基本组织单位,承载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的重要功能。因此,精心筹备与开展班级德育主题班会,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而言,不仅是最直接且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与内化。针对德育主题班会的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教育实践者能够依据既定学校计划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采取诸如辩论、演讲、故事分享、观看视频或电影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旨在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活动类型与材料内容,所有符合这些标准的形式与素材均应被纳入主题班会的范围之内。例如,班级可组织一系列旨在弘扬正能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好人好事我评述”与“我为集体献爱心”等,旨在鼓励学生对校园及班级中的善行义举进行评价与讨论,并主动展示自身为班级与学校所做出的贡献,以此树立起榜样人物,激发全体成员效仿学雷锋精神,积极投身于做好事的行动之中,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与乐于助人的美德。
(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育其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乐于助人的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弥补不足,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共享,从而有效促进其多方面品德特质与优良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机构依据其特定条件,应系统规划并适时组织学生参与道德教育导向的实践行动,激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地与同伴互动交流,以培养其主动运用思维、语言和行动的能力。此举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增强其心理健康的维护,还对其品格塑造和综合素质提升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此外,引导学生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并形塑其勤勉质朴的价值观,实为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目标之一。举例而言,学校可通过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班级作为实施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旨在深化劳动体验的道德与教育实践行动,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能够以劳动课程作为教育实践的坚实平台,精心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校内义务劳动活动,旨在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深刻感悟到劳动带来的荣誉感,并进而培养起对劳动的尊崇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此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在他们心中播撒辛勤劳动的价值观种子,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应积极策划并实施一系列旨在增强学生劳动素养与技能的实践活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举办“家庭菜肴大比拼”烹饪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制作基础菜肴,以此激发其对烹饪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组织学生亲赴劳动实践基地参与种植蔬菜、除草、翻土等实际操作比赛,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此类活动的持续开展,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者应深入挖掘并整合学生个体及其家庭背景因素,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任务,明确设定任务的期限与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家庭的各类农业活动中,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农事,以此亲身体验家庭成员的辛劳,进而培养起对劳动的深刻认识与尊重,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结语
为了有效应对农村初中生的独特心理特征与成长阶段需求,亟需构建一套全面且针对性强的德育管理体系。该体系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旨在全方位地强化教育与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德育的价值与作用。通过这一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优良品德、健全心理及良好行为规范,同时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芳华 , 胡海江 . 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探究 [J].考试周刊,2022(08).
[2] 庞梦洁. 农村初中德育的问题及对策[J]. 求知导刊,2022(01).
[3] 胡小平 . 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德育教育有效策略刍议 [J]. 学苑教育,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