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依晗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汤泉小学 2118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实践可能。本文将围绕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具有驱动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自我反思。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项目主题,贴近学生生活
为了进一步深化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首要任务是精心挑选并明确项目主题。这些主题应当紧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环保小卫士,共建美好家园”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项目活动。首先,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类型及处理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份“班级环保公约”,并在班级内部进行推广实施。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环保标语、制作宣传海报,甚至举办一场小型的环保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策划与执行的点滴中,亲身体验到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与成就感。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还能学会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情境体验,强化情感共鸣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体验是连接学生情感与道德认知的桥梁,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内化。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从而达到强化情感共鸣、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策划一场“校园小导游”项目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介绍自己学校的各个角落,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活动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或多个校园区域的调研与介绍准备。学生们需要实地考察,记录下校园的特色建筑、文化景点、历史沿革以及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并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讲解学校规章制度、文明礼仪等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在了解校园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准则。活动高潮部分,组织一场“校园小导游大赛”,邀请全校师生作为观众和评委。学生们轮流上台,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游览”自己的校园,通过精彩的讲解和展示,不仅展现了个人和团队的才华,更在全校范围内传播了正能量和道德风尚。这样的项目化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了道德与法治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学校、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强化了情感共鸣,促进了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协作能力
项目化学习强调团队合作与共同探究,这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平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诚信小分队,承诺大行动”的项目活动。此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深刻理解“说话要算数”这一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信守承诺,培养诚信品质。活动初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随后,各组需共同商讨并确定一个需要长期执行的诚信承诺项目,如“每日阅读打卡”、“作业按时完成并自我检查”、“班级公共区域卫生轮值”等。这些项目应贴近学生日常,且易于实施和追踪。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需定期检查各组的进展情况,并引导学生反思在践行承诺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收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为了增强项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还可以设置“诚信之星”评选环节,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诚信故事分享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项目中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诚信的种子。
四、注重引导评价,深化学习思考
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深化思考和总结经验。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案件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研究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同时,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教师可以采取表现评价、作品评价和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法庭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评价他们的合作态度、沟通技巧和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此外,学生可以提交书面辩论材料或个人总结报告等作品,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道德观点和文字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培养他们对自身行为和团队合作的反思能力。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项目”的关键,以“目标”和“方法”为导向,促使“项目”具有“实效”。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地去探索、去创新、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推进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教育,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小红.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实践探微[J].新课程导学, 2024(17):13-15.
[2] 郝晓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以一上”我是小学生啦”单元为例[J].江苏教育, 2023(44):74-76.
[3] 黄吉平,杜淑红.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优化策略——以《辽阔的国土》一课为例[J].新课程评论, 2023(4):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