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的提升策略

作者

徐飞

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21

一、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与技术迭代日益频繁,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成为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职业技能鉴定存在标准滞后、鉴定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因此,深入探索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的提升策略,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现状分析

2.1 鉴定标准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更新周期较长,难以紧跟行业技术发展与岗位需求变化。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鉴定标准的制定往往滞后于行业实际应用,导致鉴定合格的人员无法满足企业对新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降低了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2.2 鉴定模式难以反映岗位实际需求

传统的职业技能鉴定多采用理论考试与固定项目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知识记忆和标准化操作,忽视了岗位实际工作场景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考核。使得鉴定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从业者在实际岗位中的工作能力,造成鉴定结果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2.3 信息沟通不畅影响匹配效果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鉴定机构难以实时获取企业岗位需求变化信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向,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严重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三、提升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的重要性

3.1 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在经济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大量求职者面临就业难,另一边是企业出现“用工荒”,其根源就在于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足。提升二者匹配度,能够通过建立精准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使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具效率。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例,通过动态调整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数控编程、机器人操作等技能要求,让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减少人才因技能不达标而导致的失业,也避免企业因招不到合适人才而产生的资源闲置。

3.2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立足之本,而员工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高度匹配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当企业招聘到的员工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意味着企业无需投入过多时间和成本进行二次培训,员工可以直接将自身专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中,具备电池材料研发、电控系统优化等专业技能且与岗位需求匹配的员工,能够快速投入到新产品研发项目中,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企业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

3.3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二者匹配度提升时,职业院校能够依据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例如,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院校可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相关领域人才。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将企业实际项目和工作流程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技术应用。在教学方法上,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实践教学,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的提升策略

4.1 优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下,传统静态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已难以满足动态化的岗位需求。建立动态化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更新机制,需构建“行业监测 - 数据收集 - 标准修订”的闭环体系。例如,可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头部企业,成立专项调研小组,按季度对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岗位技能需求调研。通过分析企业招聘要求、技术升级方向,将生成式 AI 应用、工业机器人编程等新技术及时纳入鉴定标准。针对不同层次岗位,应制定阶梯式鉴定标准:初级岗位侧重基础操作技能,中级岗位强调技术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高级岗位则聚焦技术创新与团队管理。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为例,初级鉴定需掌握电池拆装与故障检测,中级要求能进行电控系统编程调试,高级则需具备整车智能控制系统的优化与研发能力。

4.2 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模式

传统鉴定模式的局限性促使职业技能考核向场景化、智能化转型。基于工作场景的仿真模拟考核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真实工作环境,例如在建筑施工员鉴定中,利用 BIM 技术构建虚拟工地,要求考生完成施工方案设计、进度规划及突发安全事件处理,全面考察其工程管理与应急能力;项目化考核则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软件开发专业以企业待解决的系统优化项目为考核内容,考生需完成需求分析、代码编写及测试验收全流程,将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纳入评分指标。在技术赋能方面,人工智能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考生答题习惯与薄弱环节,实现智能组卷与个性化考核;区块链技术则能确保鉴定数据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性,提升考核公信力。引入企业评价时,可要求企业在考生实习期间,从任务完成质量、职业素养等维度进行 360 度评估,并将其结果按一定权重计入总成绩,从而打破“闭门考核”模式,使鉴定结果更贴近岗位实际需求。

4.3 加强多方协同合作

构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协同网络,需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可由地方政府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定期在平台发布鉴定标准动态,企业则实时更新岗位需求图谱,职业院校据此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例如,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中,院校与影视制作企业共建“订单班”,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将影视特效制作的最新工艺融入课程;院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将行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企业为学生提供从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到顶岗实习的阶梯式实训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开展预考核,提前筛选适配人才。三方还可联合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技能竞赛内容有机融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

五、结论

提升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优化鉴定标准、创新鉴定模式、加强多方协同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才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游中国 , 明建强 , 郭玥 . 与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对接的高职《电气控制与 PLC》课程改革研究 [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下).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25:33-34.

[2] 方圆 , 赵捷 . 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J]. 中国电力教育 ,2024,(09):34-35.

[3] 康清雨 . 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效衔接路径研究[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 中国钢协职业培训中心 . 第 13 届钢铁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优秀多媒体课件活动系列研讨会——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集 . 赤壁职业教育 ( 集团 ) 学校 ;,2024:42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