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问题链的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董魏魏
临海市大田中学 浙江临海 317000
《普通高中地理标准 (2017 年版 ) 解读》强调重视“情境式问题教学”,通过生活情境设置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围绕某些实际问题,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1]。地理是一门趣味的学科,地理课堂应该是充满着趣味的课堂,让学生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落实学生地理知识掌握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点,以学生地理观念形成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也离不开特定的任务情境,情境式问题成了课堂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一、情境式问题链的内涵
(一)关于问题的认识
西蒙 [2] 认为:“问题是已知信息和目标之间存在障碍且需要被克服的特定情境”。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良性结构问题和不良性结构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容易解决的地理问题,如地理事物特点描述、分布特征等,但学生在真实地理情境中存在着生活认知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课堂设计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层次分明的递进式问题链。
(二)情境对问题链教学的支持
问题链教学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方法。课堂中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知识认知与实践情境的不统一,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所以设置合适的情境问题很有必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境体验、问题主线,注重情境的真实性、生成性和价值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式问题链的界定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基础上,对情境式问题教学的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置于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根据学生对情境的体验和反馈设置问题链,让学是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另一种新的情境,实现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情境式问题链的教学设计路径
基于情境式问题链的地理课堂应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知识载体,设置合理的问题链,促进学生地理的综合思维发展。在情境式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模式,具体实现路径如图。

(一)确定主题,设置情境
教师在开展情境式问题链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估,选择情境式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程度和最近发展区,以问题链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更有意义的学习和能够对知识的迁移新的情境应用。真实情境来源于已有实践和现实生活[3],作为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和搜集并整理有教学价值的地理素材,将其作为知识的情境载体去课堂教学实践。
(二)情境线索,设置有效问题链
情境作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问题链要基于教材、课标要求为导向并着眼于学生的素养要求目标,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问题链驱动,问题探究
在引入情境时给学生抛出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的合作探究,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分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观点分享和归纳整理等环节。独立思考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冲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要对比与组员的思路的异同,并在思维碰撞中进行修正,并不断地进行纸质的重构和融合,不断优化分析问题的路径;最后时汇总小组的各类信息,尝试汇总和分享成果。
(四)解决问题,评价思维
情境式问题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学生认知问题,突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5]。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反思;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知识建构将知识进行外显,过程中会暴露出知识的漏洞和不足;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情境预设和过程性资源进行重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学生的知识进行完整建构和重组。
三、情境式问题链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认识“天漠”
问题:不同颜色区域呈现了什么地理界线?季风区出现的沙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什么规律?
意图:通过尺度对比,让学生发现“天漠”属于小尺度地貌景观,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引入思考“天漠”沙丘成因。
(二)天漠之“谜”:
问题:简析M 处沙丘群的形成过程。
意图:借助谷歌卫星图和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让学生正确思考:沙哪里来?怎么来?沙何时来?M 处堆积条件?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天漠之“辩”
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天漠的不断扩张对水库及周边地区的不利影响。
意图:整体性原理,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天漠之“路”
问题:如今天漠面积缩小到 200 亩,要靠人保护才得以保存下来,对天漠去向有网友持不同观点。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命题。
意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设问,让学生进一步调动知识建构,并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情境问题链的课堂教学思考
(一)重视空间尺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情境式问题链教学以某一区域为主题背景,进而探究区域的人地协调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链”方式对区域问题分析,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把握不同尺度下对区域特征和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置问题链要关注学生的主体角色
问题链的设置应把握递进式原则,由基础知识的设置到高阶思维的提升,从课堂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角色,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把握可持续发展主线,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区域主题探究的目的是解决人地矛盾中的问题,如资源、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性问题等,在区域学习中设置时可以引入相关知识的主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人地协调需要不断的努力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人地协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 解读 [J].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周郁 .“问题链”教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科教文汇,2020.1.
[3] 王卫兴 .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深度学习的路径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