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马克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引言: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能素质培育对学业成绩提升和综合素养提升有着深远意义。目前高中体育课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方面存在不少不足,全面探究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有益于完善体育教育体系,而且可以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给予有力支撑。

1.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1.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下高中体育课程体系有着明显的结构化缺陷,很难完全符合学生体质发展的真实需求。有些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看重文化学科成绩,致使体育课时持续缩减,在考试临近的时候,常常被任意占用。课程内容的设计缺少系统性和目的性,基本上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跑跳投等基础运动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生理特性、心理状况以及喜好取向,所以就削减了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参与积极性。高中体育课程在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体能训练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缺少系统的规划,很难形成科学有序的递进式训练体系,于是学生体能的提升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当下教学过程里普遍忽视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来制订训练方案,既不能符合基础较差学生的适应需求,又不能充分发挥体能较好的学生的潜能,于是造成一些学生出现消极态度或者动力缺乏等状况。

1.2 教学方法传统

当下高中体育教育领域还存在以传统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给体能训练效果的改善形成了明显的阻碍。大多数体育教师惯用“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集体练习”这样一种单向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授课时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以及深入交流,很难做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在体能训练期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课程设计角度来讲,有些教师太过重视技术动作的具体细节,却轻视了对学生核心体能要素(心肺功能、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展开培育,这种偏向致使学生整体体能素质的发展不能做到均衡推进。当前课堂授课模式过于固定,过分依赖集体练习推进,很难做到针对学生体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或者个性化指导,这就限制了个体发展需求的充分满足,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成果。当下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漏洞,仅仅把技能测试的成绩当作主要指标,没有系统地纳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进步了多少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等因素。

2. 体能素质提升策略

2.1 优化课程设置

创建科学系统课程体系是改善高中生体质的关键路径,要依靠规范制度来保证体能训练顺利推进。学校要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计划,保证每周至少两次体育课,同时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多种体能训练、兴趣小组、社团实践,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锻炼环境。把多样化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保留传统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的连续训练,增添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瑜伽、户外拓展等现代项目,迎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学生全面成长,从而全方位提高他们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综合体能水平。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可以形成分层次的体能训练目标体系,高一阶段要重点培育基础体能,加强核心体能指标的提升力度;高二阶段需加深专项体能训练,联系个人喜好推进个性化技能发展;高三阶段重视综合体能的系统整合,全面提升综合体能水平。在课程规划当中,应当留出足够的弹性余地,教师要依照学生的体质检测结果和个体差别,给不同体能水平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做到精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目的。

2.2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改善整体教育成果。借助情境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运动情境、模拟竞赛场景或者生活化教学方法,把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变成互动性强、有吸引力的学习活动,从而加强训练过程中的趣味性与参与度,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升体质水平。按照分层教学的理念,按照学生的体能评定数据、运动潜力以及个体化需求,把他们划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各个小组制定不一样的训练计划,恰当控制强度和目的,做到精确化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合适的任务中得到满足感并持续发展。融合游戏化学习理念,把体育技能训练课程当作竞技类游戏、协作型挑战或者多级关卡等,利用分组互动、竞争刺激以及任务驱动等形式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这样既提高体能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采取问题导向式教学办法,在操作环节促使学生自己找出自身体能方面的不足之处,再联系理论知识展开深入探究,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改善方案和改良路线。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师资培训

要想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给学生体质发展给予专业化保证。学校要形成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时举办体能训练理论研讨会、教学技能革新活动、科研成果交流会等,促使教师尽快了解前沿的体能训练观念、科学的指导手段、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并更新教育观念。而且,应该积极创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安排教师去优质的体育教育示范校开展实地考察,认真学习那些成功的教学经验、高效的训练方法以及系统的管理机制,以此开阔教学思路并加深专业素养。定时邀请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资深教练员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开展实践指导、教研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科学的体能测评方法、专业的训练技术、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完善设施建设

完善体育设施体系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分关键,对于优化教育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学校要增强体育资源配置,遵照在校生人数、课程设计与训练需求,合理配置田径器材、球类装备、力量训练器械以及提升柔韧性设备等重要资源,进而适应常规体测、教学课时和课外活动实际需求。就运动场地规划而言,应该按照不同项目的特性和功能要求,划分田径场、篮球馆、足球场、健身区、舞蹈室等功能区域,使其布局科学、分区明晰且具有一定的用途,如此一来就可以显著提升空间利用率,优化使用性能。体育设施的安全性和适配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要形成起完备的定时检查和守护制度,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承担对运动器材以及场地设施展开持续性的检测、保养和修理工作,尽快淘汰那些陈旧或者坏掉的设备,从而消除潜在的风险,给学生创造出安全又舒适的运动环境。

结束语:提升高中生体质水平是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改良教学手段并充实支撑体系,可以形成良好的运动环境,有效地推进学生体能发展。凭借健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来应对学业压力以及生活中的难题,进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冯磊 .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J]. 体育风尚 ,2025,(01):129-131.

[2] 齐刚 .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日常性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能提升的策略[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 聚焦新课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文集(四). 宝鸡市姜城中学 ;,2023:128-129.

[3] 刘宪春 .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策略 [J]. 黑河教育 ,2022,(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