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化到精准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教师研修模式探寻
程娅 程思思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二小学
引言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发展则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教育部重点建设的战略性平台,正逐步打破原有资源分布壁垒,重构教育资源配置逻辑,助推教师研修模式由传统集中式、普适性、单向传授式向分布式、个性化、智能交互式演进。然而,平台与教师之间的有效连接机制尚未完全建构,如何从“海量资源提供”走向“精准服务供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如何支持教师研修从规模化走向精准化,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更是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命题。
一、传统教师研修的局限性与转型需求
传统教师研修以区域行政主导为主,辅之以高校或培训机构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展。这种模式虽能实现大范围覆盖与统一部署,但由于内容设计往往缺乏针对性,研修效果评价也较为粗放,导致教师参与动力不足,实践转化效果有限。同时,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许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在优质研修资源的可达性方面长期处于劣势,教育公平难以有效保障,甚至制约了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质量提升。
而当前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学科融合不断推进,学生个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这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学习设计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种角色转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理念、拓展能力边界,增强教学的综合适应性与创新性。而原有的“灌输式”培训难以适配这一诉求,亟需探索以教师为中心的研修模式转型路径,使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能量补给站”。
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教师研修的机制基础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集成海量教育教学资源、汇聚多元专家力量、提供多种智能服务工具,构建起“资源 + 技术 + 管理”的三位一体支撑体系,为教师研修提供了丰富而灵活的载体。平台不仅涵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资源,还配备学科教学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典型案例、优质课堂观摩等板块,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链接。同时,通过 AI 技术实现学习路径个性化推荐,依据教师画像精准推送资源,打破了传统培训的“千人一面”弊端,使资源配置真正走向差异化、匹配化、实效化。
此外,平台具备完善的研修任务管理、进度追踪、学情分析与过程评价功能,使培训过程变得可视、可调、可反馈。这些机制的存在,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互动的学习环境,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研判与策略制定的数据基础。从平台运行的逻辑来看,其核心优势并非资源简单堆积,而是通过算法逻辑与使用行为形成智能研修生态,这也是教师研修模式走向精准化的根本前提。依托这一机制,教师培训不再是静态传输,而是动态演进过程,其精准性、时效性与针对性得到系统性保障,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起更为坚实的支持结构。
三、从规模化走向精准化的转型路径
“精准化”并不意味着培训规模的缩小,而是指在大规模参与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实效性的提升。其核心在于基于数据分析、用户反馈与需求画像实现内容匹配、形式优化与过程支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精准化转型的关键工具:其一是教师画像系统,通过对教师学历背景、教学经历、教学风格、参与行为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实现“知道他是谁、缺什么、想学什么”;其二是基于标签化内容资源库,将课程与教师需求进行智能匹配,提升内容契合度与学习动机;其三是基于学习行为监测与反馈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持续跟踪与动态调整,从而实现动态干预与学习路径的个性化推送。
在实际运行中,精准化研修可通过平台开展在线学习任务定制、专题研修模块组合、实时互动答疑与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使研修不再是单纯的听讲记录过程,而是一个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参与过程。通过打通教学实践与专业提升之间的壁垒,精准化研修不仅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效率,也推动了研修理念的根本性革新,同时使平台从“培训承载体”真正转变为“能力生成场”,为教育数字化改革注入长效机制。
四、推进精准化研修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
尽管平台赋能路径已初步形成,但精准化研修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教师个体对平台使用熟练度参差不齐,部分中老年教师或边远地区教师对智能化学习模式存在排斥心理,影响了研修效果的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平台内容更新速度与教师一线教学变化尚未完全同步,部分资源存在滞后性与重复性,难以满足教师“问题导向型”学习的实时需求。此外,当前多数培训仍侧重过程考核而非结果转化,导致“学完即弃”现象依然普遍,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
针对上述问题,需在以下几方面优化策略:首先,强化数字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平台使用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其次,加大优质资源建设投入,鼓励专家与一线教师联合共创动态化课程内容,确保资源既具科学性又具实践针对性;再次,完善学习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数据采集与能力转化评估,构建“研修—反思—实践—再学习”的闭环体系,增强研修成果的可迁移性与实际效用;最后,应推动行政部门从“规定动作”转向“引导服务”,以柔性制度激励教师主动参与,逐步建立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研修文化氛围,真正实现教师发展由被动适应向自主生长的转型。
五、结论
新时代教师发展亟需借助技术平台走向更加科学、精准与个性化的路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工具,其在资源整合、数据分析与智能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教师研修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规模化向精准化的演进不仅是数量与方式的变化,更体现了教育理念与治理逻辑的深层转型。未来,随着平台功能不断迭代优化、教师数字素养逐步提升、研修生态日益成熟,精准化教师研修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系统推进,助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丽 .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跨校教研模式 [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5,(08):80-83.
[2] 皇亚兰 .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场景应用研究[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5,41(08):68-73.
[3] 刘蓓 , 沈艳 . 基于智慧中小学平台的数字化研修模式构建研究 [J]. 天津教育 ,2025,(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