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效果分析

作者

许会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赵堌堆乡明德小学

引言:

小学数学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与基础数感的关键学科,而作业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与巩固方式。然而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以“量”取胜、形式单一、与生活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数学焦虑。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作业负担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在作业数量减少的同时确保学习质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命题。数学作业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其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培养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因此,作业设计的优化既是落实“双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数学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在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为未来作业改革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突出问题。首先是作业总量过多,学生每天需完成大量重复性运算题和标准化练习,缺乏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深度思考,导致机械化学习严重。其次是作业内容与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课本习题和卷面训练,缺少生活化、探究性和综合性任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再次是作业缺乏分层设计,不能有效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结果是优生感到乏味,学困生又倍感压力。此外,作业评价过于依赖结果,教师往往忽视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总体来看,小学数学作业长期存在“量大、质低、缺乏创新”的弊端,与“双减”政策所倡导的减负增效目标存在明显偏差。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基本理念

“双减”政策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真正实现“减负提质”。这要求小学数学作业从理念上进行转变。首先,作业应从“量”的控制转向“质”的提升,减少机械重复,增加思维训练和探究活动。其次,作业应体现生活化和实践性,将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第三,作业设计应坚持差异化与分层化,既关注学困生的基础掌握,又注重优生的能力拓展,形成多层次、多梯度的作业体系。第四,作业评价应强调激励性和发展性,教师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反馈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通过理念更新,数学作业能够从单纯的训练工具转向促进思维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教育资源。

三、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具体策略

在理念指导下,作业优化需落实到具体策略。首先是作业内容的多样化与生活化。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现实的数学任务,如通过家庭购物预算培养计算能力,通过社区观察统计数据训练分析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其次是作业形式的创新化与分层化。作业不应局限于书面练习,而可通过数学日记、探究报告、小组项目等多种形式呈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设计基础巩固型、拓展挑战型和创新探究型作业,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三是作业过程的开放性与合作性。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同伴合作、小组讨论完成作业任务,培养合作意识与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是作业评价的科学化与激励化。教师应注重过程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同时通过表扬、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必要时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作业追踪与动态分析,使评价更加精准。通过这些策略,数学作业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业优化实践的效果分析

在若干小学的实践案例中,作业优化展现了积极成效。经过作业总量控制与内容优化,学生的作业时间显著减少,学习压力得到缓解,但数学成绩并未下降,反而在理解性与应用性测试中表现更好。部分学校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每日作业时间较对照班减少约 30% ,而在期末测试中,实验班在应用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说明作业优化不仅实现了“减负”,更促进了深度学习。生活化作业的引入,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通过“家庭收支记录”“商店购物比价”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了学习动力。分层化作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困生在完成基础任务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而优生则在挑战性任务中不断激发潜能,提升了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合作性作业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小组讨论与集体探究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解题技巧,还增强了表达、协作与责任意识。评价方式的改进,尤其是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反馈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使其在教师与同伴的鼓励中更加主动学习。总体而言,作业优化不仅符合“双减”政策要求,还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数学素养,尤其在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结论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减少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作业逐渐由机械训练转向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优化后的作业注重生活化、分层化和合作性,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增强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实践证明,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既符合政策导向,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作业优化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更加注重“以生为本”和“能力导向”,推动课堂与作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未来,作业设计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利用智能化平台实现作业个性化布置与数据化分析,推动作业评价科学化与精准化。同时,学校与家庭需要形成合力,通过家校合作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支点。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作业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的提升,更应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持续探索和实践,数学作业必将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为“双减”政策的长远落实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并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 梅 霞 . 新 课 标 背 景 下 数 学 作 业 优 化 策 略 探 析 [J]. 成 才 之路 ,2025,(19):85-88.

[2] 闫允英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9):30-33.

[3] 苏文丹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路与实践 [J]. 读写算 ,2025,(2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