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作者

彭蕾 栗冬丽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landscape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f higher-vocational graduates has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slow employment” phenomenon—where graduates deliberately postpone immediate labor-market entry in favor of further study, entrepreneurship, travel, or waiting for more desirable opportunities—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This behavior not only reshapes individual career trajectories but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to talent-cultivation models in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 Drawing on collaborative-governa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slow employment and proposes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We argue that the phenomenon stems largely from weak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labor market, as well as from an incomplete tripartit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linking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dividual factors—such as distorted career perceptions, family expectations, and broader social influences—also intensify the trend. Based on collaborative-governance principles, the paper advocates establishing a multi-stakeholder employment-support system and improving policy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to enhance graduates’ employability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By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mong government,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 enterpris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 concerted force can be forged to facilitate more rational employment choices and sustainable career development for higher-vocational graduates.

Keyword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higher-vocational graduates; slow employment; labor market; policy guidance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压力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愈加突出,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并未立即进入职场,而是选择“慢就业”,即延迟就业或暂时不就业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对社会整体的就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其影响涉及个体发展、教育改革、就业政策等多个方面。因此,有必要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该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推动高职毕业生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协同治理理论概述与“慢就业”现象的界定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协同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在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理论范式,其核心在于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与互动,以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该理论源于对传统单一治理模式的反思,认为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引入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过程。协同治理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安德鲁·马斯肯(Andrew Massey)和詹姆斯·罗森布鲁姆(James Rosenbaum)等人提出,并在后续发展中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城市治理、教育治理等多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支撑。

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治理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与政府政策、企业需求、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解决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家庭等多方协同参与,形成合力。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尝试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高职毕业生,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这些措施体现了协同治理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初步实践。

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强调多元主体协作的治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它不仅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当前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就业治理中的应用,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的概念与特征

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是指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未立即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缓就业、延迟就业甚至暂时不就业的状态。这一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逐渐显现,尤其在高职教育领域表现较为突出。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慢就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业,而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就业行为延缓,其背后涉及多重社会、经济和个体因素的综合作用。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慢就业”现象体现了当代青年在就业压力下的心理调适机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部分高职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时,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希望通过延长择业时间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对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也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对称问题。“慢就业”现象还体现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开始关注生活质量、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而非仅仅以“就业率”作为衡量毕业质量的标准。一些学生选择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证书、参与志愿服务等,以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政策层面来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存在也反映出当前就业服务体系的不足。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职业指导不到位、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1]。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的“推荐就业”模式,缺乏对毕业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精准引导。

综合来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受到个体主观意愿的影响,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它不仅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暴露出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有必要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多方协作,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就业支持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慢就业”现象带来的挑战。

二、协同治理视角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协同不足

当前,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与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密切相关。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桥梁,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标准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陷入“慢就业”状态。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未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新兴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变化,使得学生在毕业时面临就业方向模糊、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例如,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专业的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导致毕业生在面对新技术岗位时缺乏必要的技能储备,进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实践经验或行业背景的学生,而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仍存在课程与实训脱节、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足够的职业能力训练。这种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断层,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就业信心,也加剧了“慢就业”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存在短板,未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和职业规划建议;企业招聘信息渠道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导致学生难以及时获取有效的岗位信息。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在信息共享机制上的缺失。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尚未形成完善的跟踪反馈机制,无法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并进行针对性干预,进一步放大了“慢就业”现象的影响。

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协同不足,已成为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的深度融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从而有效缓解“慢就业”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不健全

在协同治理视角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中,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不健全是一个关键因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衔接仍存在一定的脱节,尤其是在政策执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方面,三方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配合,导致就业指导和服务未能形成合力,难以有效应对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政府层面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政策落实上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的就业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信息不对称、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政府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的力度仍需加强,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从高校层面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仍存在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且在课程设置、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缺乏系统性,未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高校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导致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缺乏深入了解,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从企业层面来看,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才储备和校企合作,但整体而言,企业在参与高职教育中的角色仍较为被动。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存在误解,认为其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较弱,因此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合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只有少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而大多数企业的合作仅限于短期实习或招聘会,缺乏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不够完善。目前,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共享机制,导致就业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和有效利用。例如,高校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依赖于传统的校园招聘活动,而企业则更多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招聘,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获取到足够的岗位信息,增加了就业难度。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难以准确掌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影响了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不健全是导致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信息共享平台和校企合作机制,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三、应对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协同治理策略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就业支持体系

在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就业支持体系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与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选择延迟就业,以寻求更符合自身职业规划的发展机会。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体对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增强,也暴露出传统就业服务体系在适应新时代就业形势方面的不足。因此,必须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主体出发,建立协同联动的就业支持机制,提升就业服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例如,202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2]。

其次,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责任。高校需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普遍面临“技能匹配度不高”的问题[3],这表明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仍需不断调整与优化。为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还需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面试辅导等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再次,企业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支持中来。企业不仅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经验轻潜力”等问题[4],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难以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机会。因此,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注重对毕业生实际能力的评估,同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见习、培训等方式,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最后,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支持服务。社会机构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职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活动,为毕业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行业协会则可以发挥桥梁作用,整合行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行业动态、岗位信息、职业培训等信息服务。社会组织还可以针对“慢就业”群体开展专项服务,如心理疏导、职业兴趣测评、职业发展规划等,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增强就业信心。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就业支持体系,是应对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合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推动高职毕业生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机制

在协同治理视角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解决不仅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机制的有效支撑。当前,我国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出台多项政策,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机制,是推动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路径。应加强政策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构建覆盖全过程的就业支持体系。部分省份已开始探索“就业服务包”模式,通过整合政策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从求职指导到岗位匹配的一站式服务。如四川省教育厅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直通车”,涵盖职业规划、简历优化、面试辅导等环节,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强化政策执行力度,提升制度保障的有效性。目前,一些地方在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时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现象,导致政策难以落地见效。为此,需要建立健全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山东省教育厅建立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应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惠及广大高职毕业生。

再次,应注重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化就业保障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就业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职毕业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进行创新,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就业服务体系。例如,部分地区已尝试建立“弹性就业”制度,允许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选择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暂时不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就业保险”制度,为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增强其应对就业困难的能力。

最后,应加强政策宣传与信息共享,提高政策知晓率与覆盖面。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对相关政策了解不足,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就业支持。因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直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就业政策,提高毕业生的政策认知度。同时,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岗位推荐、就业咨询等功能的一体化运作。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开发的“浙里就业”APP,整合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实现了信息共享与精准推送,大大提高了政策的传播效率和使用效果。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机制是应对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政策系统性、提升执行力度、推动制度创新和强化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改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丹,徐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审视与应对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07):52-54.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5-04-08].http://www.scio.gov.cn/zdgz/jj/202504/t20250409_889755.html.

[3]魏玮.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09):33-36.

[4]陈凤娟.”岗课赛证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探究 [J].科教导刊,2022,(04):63-66

作者简介:彭蕾,1977年3月生人,女,回族,硕士,山东省济南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就业创业教育。

本文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2023-2024年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项目”“职业教育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GJXY2024N06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