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赛促学视角下〈电子商务概论〉 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作者

杨柳

广州工商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以赛促学视角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通过分析当前电子商务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学科竞赛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一种将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以赛促学;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协同育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电子商务教育的现状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通过组织和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能够在竞赛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构建以赛促学的协同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与构建逻辑

本文所构建的协同育人模式,基于“以赛促学”理念,该理念认为学科竞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在电子商务教育中,学科竞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通过真实的竞赛环境,模拟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运作,使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电子商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1 “以赛促学”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以赛促学” 理念是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路径。从教育规律来看,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模拟真实产业场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理念强调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将学习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引入“以赛促学”理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电子商务的新知识、新技术,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这为“以赛促学”提供了政策支撑。通过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机制,竞赛可有效对接产业需求:企业导师参与项目评审提供市场视角,高校教师指导技术研发夯实理论基础,政府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衔接。这种三元联动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问题,更通过竞赛成果的市场化检验,倒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2.2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协同逻辑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的协同逻辑本质上是“理论认知-实践创新-产业应用”的闭环演进。以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为例,其竞赛内容体系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模块呈现强关联性:运营推广模块对应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分析,直播营销环节映射新媒体运营与数字内容创作,跨境电商赛道关联国际贸易理论与全球供应链管理。这种内容耦合性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锚点——竞赛中暴露出的直播话术设计缺陷,推动课程增加“数字化沟通技巧”实训模块。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体系重构

《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资源与竞赛案例的深度整合需构建“1+N”教学模式,即每个核心知识点对应N个竞赛典型案例,形成“理论认知-案例解析-实践迁移”的闭环教学链。如在讲解“电商运营策略”时,引入三创赛获奖项目“农产品上行直播矩阵设计”和“跨境电商独立站流量运营方案”,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赛道的运营逻辑差异,引导学生提炼出“用户画像-场景构建-数据反馈”的通用方法论。教学内容融入直播电商运营、数据合规治理、AI工具应用等前沿领域,形成“基础理论(电商模式、法律法规)+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AI工具)+竞赛实践(项目策划、路演答辩)”的模块化框架。在此过程中,可通过“1+N”教学模式整合竞赛案例资源,结合虚拟仿真平台模拟跨境支付场景或直播流量分析,强化情景化教学与案例拆解能力。

为实现案例资源的系统化利用,建议构建“竞赛知识图谱”。知识图谱以竞赛项目为节点,串联起相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和应用场景,便于学生快速定位学习路径,实现知识的高效内化。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图谱的维护与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竞赛趋势的同步迭代。本文将章节设置与赛事知识点相对应并列出下表:

四、“课赛一体”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4.1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电子商务概论》混合式教学通过 "MOOC+虚拟仿真+竞赛实训" 三阶段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MOOC课程通过模块化设计与AI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动态化、个性化的学习生态。课程内容涵盖电商模式分类、消费者行为分析、法律法规等核心理论模块,同时嵌入AI助教系统,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24小时智能答疑,并基于学生答题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分析技术实时生成知识掌握热力图,精准定位学生在“直播话术设计”“供应链管理”等节点的薄弱环节,系统自动触发强化训练。此外,课程设置“理论闯关”游戏化任务,要求正确率达85%以上可解锁下一章节,通过竞争性学习机制提升知识留存率。

通过数字孪生实验室与AI智能评测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环境。虚拟电商运营平台高度模拟淘宝、亚马逊等主流生态,支持学生完成店铺搭建、选品上架、营销活动策划等全流程操作,系统自动生成包含ROI、转化率、用户留存率等20余项核心指标的“运营诊断报告”,并基于行业benchmarks提供优化建议。AI驱动的智能评测系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提交的“直播脚本”“商业计划书”进行语义分析,精准识别市场分析不充分、数据支撑薄弱等逻辑漏洞,同时标注AIGC技术应用、差异化商业模式等创新点,生成包含修改建议的“智能反馈报告”。典型共性问题自动推送至班级讨论区,形成“个体优化-群体提升”的学习闭环。

课程通过“阶梯式项目孵化+跨时空协作平台”实现从虚拟运营到真实竞赛的能力跃升。初级赛训要求学生基于虚拟仿真数据完成“电商运营方案设计”,强制关联3个以上MOOC知识点,培养系统性思维。高级实战阶段组队参与三创赛等真实赛事,AI助教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竞品对比报告、路演PPT智能美化等全流程支持。跨时空协作平台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元宇宙竞赛空间,模拟真实答辩场景:学生可与虚拟评委互动,系统自动捕捉演讲中的“逻辑卡顿点”“数据支撑不足”等问题,并生成优化建议;同时支持跨校组队协作,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项目知识产权存证,该模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即可积累完整的竞赛经验。

4.2《电子商务概论》“课赛一体”实践路径

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电商人才,课程构建了“课赛一体”实践路径,通过 “目标协同、内容联动、方法创新、评价融合” 四个维度实现教学与竞赛的深度耦合。

在目标协同维度上,课程与竞赛均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明确设定教学目标,例如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熟悉电商运营策略等,而竞赛则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关键平台,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教学与竞赛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性。

在课程内容的联动性方面,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之间实现了紧密的衔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与竞赛中的关键任务相对应,构建了“理论认知-实践应用”的完整循环。如在讲授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时,引入竞赛中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营销策略的理解,并在竞赛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课程融合了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孵化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竞赛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增强其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了教学与竞赛在教学手段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在评价体系的融合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成绩与竞赛成绩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课程成绩涵盖了理论考试、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个维度,而竞赛成绩则着重于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体系的融合,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该实践路径通过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的闭环设计,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质的飞跃,为新文科背景下电商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五、效果评价与优化方向

5.1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全面、客观地评估 “课赛一体” 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效果,我们构建了涵盖学生能力、竞赛成果、社会反馈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1)学生能力维度

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通过超星学习通定期的理论测试,考察学生对电子商务基础概念、原理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比改革前后学生的成绩分布,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的变化。建立《电子商务概论》案例库,要求学生在案例库中选取至少两个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检验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解题思路、方法运用和结论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分,评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情况。

实践操作能力: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和实际竞赛项目,观察学生通过电子商务概论理论学习后在店铺搭建、商品运营、营销活动策划等实践环节的表现。依据平台生成的运营数据指标,如店铺流量、转化率、销售额等,以及竞赛中的实际操作成果,量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在竞赛项目和小组作业中,观察学生提出的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从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打分。通过团队成员互评、小组汇报表现以及教师观察,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分工配合能力,判断学生在团队环境中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协作效果。

(2)竞赛成果维度

获奖情况:统计学生在各类电子商务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数量、奖项等级,对比不同学期、不同年级学生的获奖数据,分析“课赛一体”教学模式对学生竞赛竞争力的影响。

项目质量与影响力:评估学生竞赛项目的创新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分析项目是否解决了实际的市场问题,是否具有独特的商业模式或技术应用,以及项目在行业内的推广价值和社会反响。通过企业导师评价、项目展示活动的反馈等方式,获取对项目质量和影响力的客观评价。

(3)社会反馈维度

企业评价:定期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收集企业对参与课程学生的评价。了解企业在招聘、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以及企业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竞赛组织形式的建议。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回访等方式,获取企业对学生和课程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毕业生跟踪反馈:对毕业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情况,包括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薪资水平、晋升机会等。收集毕业生对课程教学与竞赛实践对其职业发展帮助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改进的期望和建议。

5.2 实证案例分析与数据验证

通过具体的实证案例和数据统计,对 “课赛一体” 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

案例选取与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团队和竞赛项目进行详细分析。例如,某团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中,运用课程所学的直播营销知识和 AI 工具,设计了一套针对农产品的直播销售方案。通过分析该团队在项目策划、执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最终取得的竞赛成绩和市场反馈,深入探讨 “课赛一体” 教学模式对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分析团队在课程学习中如何积累知识和技能,在竞赛中如何应用和拓展,以及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课程资源和教师指导解决。

数据对比与趋势分析:收集改革前后多学期的学生成绩、竞赛获奖数据、企业反馈等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绘制学生成绩变化趋势图、竞赛获奖数量和等级的柱状图等,直观展示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效果。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哪些教学环节和竞赛活动对学生能力提升和竞赛成绩提高具有显著影响,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5.3模式迭代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

在“课赛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徐建立一套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教学模式能够持续适应学生需求和市场变化。这一机制应包括定期的评估与反馈环节,通过收集学生、教师及企业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

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更新:针对评估团队反馈的当前市场趋势和学生兴趣点,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竞赛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竞赛项目,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随着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适时增加 AI 在客户服务、精准营销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关注行业热点、新兴技术和应用,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和竞赛,确保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将知识传授前置,课堂聚焦深度讨论与实践应用;推行项目式学习(PBL),以真实问题驱动知识整合;搭建在线协作平台支持跨学科协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虚拟现实(VR)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增强现实(AR)实现抽象概念可视化,构建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使“课赛一体”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多维度评价、实证案例分析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课赛一体” 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红军,胡发刚,杨亚柳.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5 (06): 182-184.

[2]缪姝惠. “以赛促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质量与市场, 2021, (23): 79-81.

[3]王大海,高波,王丹. 创新创业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 (02): 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