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提升基层理论宣讲实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田秋芳

中共乐山市市中区委党校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614000

基层理论宣讲承担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宣讲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的创新理论能否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基层宣讲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听不懂”“听不进”“记不牢”等基层理论宣讲中存在的突出难题,以鲜活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及显著的亮点进行一一破解。对于如何使基层理论宣讲“难题”不“难”,有效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内容选择接地气,讲出“带露珠”的鲜活气息

理论宣讲“讲什么”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宣讲,既要“上接天线”,完整准确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又要“下接地气”,增强宣讲吸引力。首先是要讲准,要全面准确领会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确保宣讲“不走样”;其次是要讲活,要结合当地实际,聚焦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确保宣讲“接地气”;再次是要讲实,要让宣讲成果转化成党员群众的实际行动,确保宣讲“见行动”。比如在面向农村宣讲时,融入村里乡村振兴发展的故事,大家都有参与感,就更能打动听众,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将学到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

而在“讲什么”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该在不断地实践中加以优化。如果把理论宣讲比喻成一桌子的菜,那么除了有适合大众口味的“大锅菜”,还应该根据宣讲对象的不同,精心烹制“私房菜”“特色菜”。当实现了宣讲内容上精准选择、靶向发力后,就能够有效激发群众的热情。群众热情高了,基层理论宣讲员宣讲也才更有激情。

分众化、对象化的理论宣讲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内容,对宣讲内容进行“精准加工”。比如青年宣讲可以注重讲青年榜样、青春故事;企业宣讲可以关注劳动能手、产业政策、技能提升;农村宣讲可以聚焦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城市宣讲可以着眼社会治理、衣食住行…同时,“精准加工”的过程中,要将枯燥无味的文件语言变成富有“百姓味”“时代味”“真理味”的生动讲述,将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化繁为简,转变成通俗易懂、清新朴实的群众语言,推动宣讲内容既通“天线”又接“地气”,真正让群众“听得懂”“有兴趣”“用得上”。

二、宣讲形式多样化,讲出“有温度”的理论力量

解决了“讲什么”的问题,“怎么讲”才能更有效果呢?

在开展基层理论宣讲调研时,社区党员伍某表示:以前书记通知我来听宣讲,我听是听了,但是都是领导专家在台上讲,我感觉有点不咋听得懂,还有觉得那些东西和自己关系不大,现在这种快板啊、顺口溜啊一听就懂,我也有兴趣,还有讲了很多和我们平时生活相关的东西,我才晓得党的这些政策理论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还是要多听点多学点。

伍某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基层党员群众的想法。以前所习惯的理论宣讲报告会的单一模式让大家有了一种心理上的疲倦感,让宣讲形式多样化,变得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家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从单纯的讲理论知识点,到通过讲故事、讲发展、讲见证,从单一的报告会到互动宣讲、快板、顺口溜、歌曲、非遗项目、短视频等多种手段的运用,潜移默化地把党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是随着时代发展、媒体不断变革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模式不断变化而摸索出来的理论宣讲方式。在这个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才真正领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的真知灼见,真正的入脑入心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传播方式的有效性。

三、宣讲队伍多元化,打造“有特色”的理论宣讲品牌

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各类理论宣讲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于宣讲队伍的建设,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什么样的人来讲合适,这支宣讲队伍该怎么建?这是在许多宣讲品牌成立之初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架子虽然搭起来了,可是这台“戏”谁来唱呢?

群众路线中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认为这句话对于基层理论宣讲来说同样适用,宣讲队伍的建设我们也应该把眼光瞄向基层。既然面对的是基层群众,那我们的宣讲员也可以来自基层。在基层,有经历了建党、建国时期艰难岁月里走过来的退伍军人;有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见证时代发展变迁的老前辈;有经验丰富,带领群众发展的村(社区)书记;还有回到家乡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青年、“第一书记”…这些人,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经历、有故事、有思考,更有着与身边群众的亲和力,这不是一支现成的宣讲队伍吗?

如 XX 市 XX 区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思考与探索中,建立起了一支“1+16+N”的理论宣讲队伍体系。“1”即区委精选的一个区委宣讲团,根据每次宣讲的主题开展全局性、理论性强的宣讲任务,“16”即全区 16 个镇、街道成立各自理论宣讲小分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辖区特色理论宣讲阵地等开展常态化理论宣讲,“N”即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成立的青年宣讲小分队、“五老”宣讲小分队、“巾帼”宣讲小分队、企业宣讲小分队等“N”个各具特色的理论宣讲小分队。

从宣讲队伍的不断壮大,该区逐渐树立起了“人人都是理论宣讲师、处处都是理论宣讲地”的“大宣讲”理念,构建起了“领导干部 + 专家学者 + 各界代表”的“多元主体”共讲共话新格局,推动形成“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实践、老同志讲情怀、先进模范讲事迹”的良好氛围,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把“书面语”译成“土味语”,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人民群众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产生共情,从而激活“末梢神经”,宣讲成效不断凸显。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理论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方法、新思路,发力于“民”,贴近民心丰富宣讲内容,立足于“地”,因地制宜丰富宣讲载体,落实于“地”,以人为本培养宣讲人才,凝心聚魂,走“形”更走“心”,更加凝聚起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