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 

作者

李玉兰 尹晓娟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育泽学校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将作业改革推向小学教育改革的前沿。传统小学作业长期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知识复制轻思维发展、重统一要求轻个体差异、重书面形式轻实践体验,导致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非成长助力。在“双减”背景下,重构作业设计逻辑,探索既减负担又提质量的作业模式,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作业设计的核心要求

1. 总量控制与时长合理

政策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这要求教师打破“多练出成绩”的惯性思维,通过精选作业内容、优化作业结构,实现“以少胜多”的巩固效果。

2. 功能转型与价值重塑

作业功能需从“知识巩固单一化”转向“素养发展多元化”,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夯实,更要注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发展的载体。

3. 差异尊重与公平实现

作业设计需摒弃“一刀切”模式,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的差异,通过弹性化、选择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体现教育公平。

二、当前小学作业设计的主要问题

1. 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

大量重复性抄写、机械性计算等作业仍占主流,如语文生字抄写十遍、数学同类型计算题二十道等,这类作业仅能实现知识的浅度记忆,难以促进思维深化。部分教师缺乏对作业内容的筛选能力,直接套用教辅资料,导致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脱节。

2. 形式创新存在局限性

作业形式仍以书面作业为主,占比超过 80% ,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沦为点缀。即使尝试设计实践作业,也常因目标模糊、指导不足而流于形式,如“观察植物生长”作业,因缺乏具体观察指标和记录方法指导,最终变成简单的照片打卡。

3. 分层设计实施不到位

部分教师虽尝试分层作业,但多停留在“数量增减”层面,如基础层做 5道题、提高层做 8 道题,未能从认知难度、思维类型上实现真正分层。此外,分层标准固化,忽视学生动态发展,导致“优等生永远做难题,后进生永远做基础题”的标签效应。

4. 学科协同存在碎片化

各学科作业设计各自为战,缺乏横向协同,常出现“数学手抄报 + 语文观察日记 + 英语配音”等多科集中布置的情况,导致学生总时长超标。作业内容也缺乏跨学科整合,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1. 基于认知规律的科学性设计

目标锚定策略:作业设计前需明确对应的教学目标,避免“无目的作业”。如语文教学目标为“掌握比喻修辞”,可设计“为校园景物找比喻”作业,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树、花、操场等,用比喻句描述其特征,既紧扣目标又贴近生活。

难度梯度策略: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将作业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避免集中在低阶认知。如数学“分数”单元,可设计: ① 记忆层(写出3 个分数并涂色表示); ② 理解层(解释1/2 与 2/4 的关系); ③ 应用层(分蛋糕时如何实现公平分配),形成认知进阶链。

时长精准控制策略:建立“作业时长预估机制”,教师提前试做并记录时间,再根据班级平均水平调整。对耗时较长的探究性作业,可拆解为“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成果整理”阶段性任务,避免学生一次性负担过重。

2. 尊重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设计

菜单式选择策略: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作业选项,学生自主选择。如语文“人物描写”单元,设计:A. 摘抄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句并分析;B. 为家人写一段人物小传;C. 用漫画配文字形式表现同学特点,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1-2 项。

动态分层策略:采用“基础 + 弹性”模式,基础题全员完成,弹性题设“挑战区”和“拓展区”,允许学生跨层选择。教师每周根据课堂表现调整分层建议,如鼓励连续完成基础题质量高的学生尝试挑战题,保护学生积极性。

个性化反馈策略:作业设计需预留反馈空间,如数学题旁设“我的思路”栏,作文后附“我想改进的地方”,让教师能针对性指导。对特殊需求学生提供适应性作业,如为书写困难学生设计“口述答案 + 家长记录”的作业形式。

3. 链接生活实践的情境化设计

生活嵌入策略: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场景结合,如“家庭数学”作业:记录一周买菜花费,计算每日平均支出,分析哪类菜品花费最多;“社区语文”作业:调查小区公告栏中的错别字,撰写“错别字整改建议书”。

项目式探究策略:设计真实问题驱动的长周期作业,如“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项目,学生需完成: ① 科学课:学习垃圾分类标准(知识基础); ② 数学课:统计各班垃圾产生量(数据收集); ③ 语文课:撰写优化建议书(方案呈现),在解决问题中整合多科知识。

游戏化体验策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将作业设计为游戏形式。如低年级识字作业“汉字寻宝”:在校园中寻找含有“木”字旁的事物(树、桌、椅),拍照记录并注音;高年级历史作业“朝代卡牌对战”:制作不同朝代的关键事件卡牌,通过对战游戏记忆历史脉络。

4. 促进协同发展的整合性设计

学科协同机制:建立“作业统筹小组”,由班主任协调各学科每日作业总量,确保不超标。每周召开学科会议,共同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如“秋天”主题:语文写秋景诗、美术画秋天手抄报、科学观察树叶变黄过程,实现学科内容互补。

家校社协同策略:设计需要家庭、社区参与的作业,如“家庭故事汇”:学生采访祖辈的童年游戏,记录成文字并与家长合作制作绘本;“社区小导游”:调查社区内的历史建筑或公共设施,制作导游词向邻居讲解,拓展作业完成空间。

过程性整合策略: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机衔接,如课前作业为“预习疑问收集”,课中作业为“小组合作解决疑问”,课后作业为“疑问解决成果展示”,形成“预习—探究—应用”的完整闭环,避免作业与教学脱节。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业设计,本质是教育理念的重塑——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从“统一要求”转向“个性发展”。教师需在科学认知规律基础上,通过精准锚定目标、尊重个体差异、链接生活实践、促进协同发展等策略,让作业成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成长阶梯。只有让作业回归育人本质,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