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体适能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衡芳
陕西省城固县山水佳苑幼儿园 723200
一、混龄体适能活动的核心特征与社会性发展关联
混龄体适能活动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置于同一运动场景中,通过器械操作、任务挑战、角色扮演等形式,构建了动态的社交网络。这种活动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互动对象的异质性。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为幼儿提供了观察、模仿与指导的多元角色体验;其二,活动选择的自主性。幼儿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运动器械与挑战难度,如轮胎的推滚、平衡木的行走、沙包的投掷等,这种自主性激发了幼儿的决策意识与责任感;其三,任务设计的层次性。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运动关卡,如低矮攀爬架与高难度绳网挑战,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上述特征与社会性发展存在内在关联。异质性互动要求幼儿学会用不同方式与同伴沟通,例如中班幼儿需用简单语言向小班幼儿解释规则,小班幼儿则通过观察模仿理解任务要求;自主选择权赋予幼儿“小主人”身份,使其在决策过程中体验到被尊重的愉悦感,进而增强自我认同;层次性任务设计则通过“最近发展区”的刺激,促使幼儿在挑战中建立“我能行”的自信,这种自信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心理基础。
二、混龄体适能活动中的社会认知建构
社会认知是幼儿理解他人意图、预测行为后果的核心能力。在混龄体适能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与互动不断修正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例如,在“轮胎接力赛”中,中班幼儿需协调小组分工,既要确保自身完成推滚任务,又要指导小班幼儿掌握平衡技巧;小班幼儿则通过观察中班幼儿的动作模式,逐步理解“团队协作需要每个人尽力”的抽象概念。这种认知建构过程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具身性。幼儿通过身体参与运动任务,将社会规则内化为肌肉记忆,如等待同伴完成动作后再接力,比单纯语言说教更具教育效力;其二,情境依赖性。混龄场景中的冲突与解决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社会认知素材,例如当两个幼儿争夺同一器械时,教师引导他们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先后顺序,这种具体情境中的规则学习比抽象说教更易被幼儿接受。
社会认知的深化还体现在幼儿对“帮助行为”的理解上。研究显示,中班幼儿在指导小班幼儿时,会自发调整指导策略: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他们采用“手把手示范”;对观察能力较强的幼儿,则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其自主探索。这种差异化指导行为表明,中班幼儿已能感知到同伴的个体差异,并据此调整互动方式。与此同时,小班幼儿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求助”与“感恩”的社会规范,例如完成任务后会主动对中班幼儿说“谢谢”,这种情感表达是社会认知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混龄体适能活动中的情感联结发展
情感联结是社会性发展的情感基础,其核心是幼儿在互动中产生的共情能力与依恋关系。混龄体适能活动通过身体接触与任务协作,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互动场景。例如,在“平衡木保护”任务中,中班幼儿需牵着小班幼儿的手走过摇晃的平衡木,这种身体接触不仅增强了小班幼儿的安全感,也使中班幼儿体验到“被需要”的责任感;当小班幼儿因害怕而犹豫时,中班幼儿会通过鼓励性语言(如“别怕,我在你旁边”)或肢体动作(如轻轻拍肩)给予支持,这种情感支持行为是共情能力发展的直接表现。
情感联结的深化还体现在幼儿对“群体归属感”的追求上。在混龄活动中,幼儿会自发形成“大带小”的固定组合,这种组合超越了单纯的年龄差异,成为情感依赖的载体。例如,我园的观察记录显示,一对中班与小班幼儿连续三个月在体适能活动中选择同一小组,中班幼儿会主动为小班幼儿保管水壶、调整器械高度,小班幼儿则会在自由活动时间寻找中班幼儿一起玩耍。这种跨年龄段的亲密关系,使幼儿体验到“兄弟姐妹”般的情感联结,有效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中同伴互动的缺失。
四、混龄体适能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培育
合作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技能,其本质是幼儿在共同目标下协调个体行为的能力。混龄体适能活动通过设计需要多人协作的运动任务,为幼儿提供了合作实践的天然场景。例如,在“绳网穿越”任务中,幼儿需共同托举绳网,使小班幼儿能安全爬过;在此过程中,中班幼儿需指挥小组调整绳网高度,小班幼儿则需听从指令保持身体平衡。这种任务设计迫使幼儿必须通过语言沟通、动作协调与角色分工才能完成任务,从而在实践中学到合作的关键要素。
合作能力的培育还体现在幼儿对“冲突解决”的策略学习上。混龄场景中的冲突往往具有“非对称性”,即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因能力差异产生的矛盾。例如,当中班幼儿认为小班幼儿动作太慢影响进度时,教师会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你是小弟弟,被催促会开心吗?”这种角色互换提问促使中班幼儿从对方视角理解问题,进而调整沟通方式(如用鼓励代替催促)。与此同时,小班幼儿在冲突中学会表达自身需求(如“我需要再试一次”),这种双向沟通是合作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
五、混龄体适能活动中的社会规范内化
社会规范是维持群体秩序的隐性规则,其内化过程需要幼儿通过观察、模仿与实践完成。混龄体适能活动为规范内化提供了“自然课堂”。例如,在“器械归位”环节,教师通过示范将沙包放回指定区域,并引导幼儿观察中班幼儿的行为;小班幼儿在多次观察后,会自发模仿将器械归位,即使教师未明确要求。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源于混龄场景中的榜样示范效应:中班幼儿的行为更具说服力,小班幼儿则因“向哥哥姐姐学习”的心理动机更易接受规范。
社会规范的内化还体现在幼儿对“公平竞争”的理解上。在混龄竞赛活动中,教师会强调“每个人都要尽力”而非“必须赢”,并通过调整评分标准(如中班幼儿完成难度更高的动作得相同分数)传递公平理念。研究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混龄体适能活动,幼儿在自由游戏中主动制定规则的比例显著提升,例如他们会协商决定“轮流使用滑梯”或“输的人做鬼脸”,这种规则意识是社会规范内化的直接表现。
六、结论与展望
幼儿园混龄体适能活动通过构建异质性互动场景、层次性任务设计与情感化支持策略,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教育生态。在该生态中,幼儿通过身体参与完成社会认知建构,通过情感联结深化共情能力,通过合作实践培育冲突解决技能,通过规范内化形成群体意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混龄体适能活动与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联动机制,例如通过“家庭运动日”延伸活动场景,或利用社区公园设计跨年龄段运动任务,从而构建更完整的社会性发展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蔺江莉 . 幼儿园混龄俱乐部活动的实践探索 [J].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5,(02):58-59.
[2] 方明 . 幼儿园混龄游戏中幼儿有效互动的策略 [J]. 文科爱好者 ,2024,(05):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