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优化设计
丁广超
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 山东德州 253079
引言:物联网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给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提供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在提升系统智能化程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其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但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怎样对基于物联网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需求与挑战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文章旨在通过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物联网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提出了相关优化设计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及实践有所帮助。
1. 物联网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背景与发展趋势
伴随着工业 4.0 与智能电网的不断推进,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物联网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通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以及智能数据处理等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电气设备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及安全性。现代电气系统对于响应速度以及数据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自动化技术对于大规模,多节点,多协议数据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适应负荷急剧变化调节及设备维护的需要。物联网给系统带来了灵活多样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手段,搭建分布式感知与控制平台既能实现远程监控又能进行故障预测,也可为智能运维,能源优化等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1]。在此过程当中,边缘计算,云平台以及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更加具有适应性以及可扩展性。今后随着 5G 通信,人工智能算法和低功耗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必将对自动化系统起到更加深入的整合作用,从而促进电力系统朝着智能化,数字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 基于物联网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优化设计策略
2.1 构建高效、可靠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网络,提升系统实时性
就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而言,数据采集与传输网络为系统性能提供了核心支持。优化设计要从设备端的采集精度,通信延迟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进行。采用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相结合,在与工业以太网相结合的情况下,可实现电压,电流,温度,振动多维度参数实时获取、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和其他通讯手段,我们能够实现数据传输的低延迟特性。在网络架构设计中,可采取分层与冗余策略以确保关键节点可靠性并减少系统由于单点故障而停机的风险。另一方面数据采集终端要具有一定边缘处理能力,把一些预处理、异常识别等功能下放到本地以提高响应速度,降低中心处理负荷。通过在网络拓扑,带宽以及通信协议等方面进行精细设计可以显著增强系统实时性以及数据完整性,并为之后的智能分析与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推行标准化接口与协议,增强设备互操作性与系统集成能力
引入统一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可有效地解决各厂家设备间数据互操作困难问题。比如利用 IEC 61850 这样的国际标准可以对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进行统一的通信与控制以降低系统集成复杂度。同时模块化的接口设计可以使新增设备与已有系统迅速连接,减少了实施成本与工程风险。从系统级别上讲,搭建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框架(SOA)或者是一个以微服务为中心的结构,可以实现功能模块的自主部署与灵活搭配,提高自动化系统可维护性与升级能力。标准化策略又包含数据格式统一,命名规则规范及安全机制一致等内容,以保证不同设备与系统之间数据可以无缝传输与解析。这一互操作性的增强不但优化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为系统的智能调度,能效分析以及远程运维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整个自动化系统无论从规模扩展还是跨平台协同方面都变得更为稳健。
2.3 利用大数据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智能分析与决策优化
在电气工程系统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采用传统集中式的处理方法很难达到实时性与高效性的要求。通过边缘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结合,该系统能够对数据源周围的异常信息进行初步的处理、筛选和局部决策的完成,以减轻传输压力、提高响应速度。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深入挖掘历史运行数据,找出设备的运行规律,负荷特性及潜在故障模式等,从而为设备的优化调度及维护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通过对当前波动模式的分析就能预先确定设备老化或者过载的风险;以负荷预测为基础的优化算法可以引导能源分配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边缘节点和云平台协同作用使局部快速响应和全局优化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闭环智能控制系统 [2]。该技术融合既促进了系统决策的准确性,又加强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依然稳定高效地工作。
2.4 加强网络安全设计与防护机制,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以物联网为动力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设备运行安全。对于工业控制网络而言,需要从硬件,通信以及软件三个层次上对其防护机制进行同步进行设计。在硬件上,可以使用加密芯片及安全模块来保证数据采集端的完整性;在通信层面上,综合运用 VPN,TLS/SSL 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机密性和可靠性;在软件层面上,要部署入侵检测,异常行为分析和访问控制策略以防范未授权的操作和恶意攻击。同时,要构建安全事件的监控与响应机制,以达到快速发现并隔离异常行为,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扩散。鉴于系统具有多节点,多层级等特点,安全策略需涵盖终端设备至控制中心全链路以保证数据交互及远程运维时不会出现安全漏洞。通过采用多维度的安全设计策略,我们可以为电气自动化系统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并为智能化的优化过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5 建立智能运维与预测维护体系,降低运行成本与故障率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运维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状态实时监控以及与历史数据相结合的寿命预测、故障预警等。该智能运维体系在自动识别异常状态的同时,优化了维修周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工巡检及反复检修,进而减少了运行成本。预测维护依靠算法模型及数据分析可以对备件及维护计划进行预先规划,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对运维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得管理者能够通过可视化平台了解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对资源进行优化调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综合运用物联网数据采集,边缘计算分析及云端管理等技术协同作用,使系统由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预防,提升了整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长期,稳定地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结束语:在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以物联网为基础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必将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通过建立高效可靠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网络,引入标准化接口和协议,采用大数据和边缘计算技术等手段强化网络安全设计和防护机制,以及构建智能运维及预测维护体系等,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性能及效率,保障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邝艳苹 . 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关键及其节能设计要点 [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4,8(08):175-177.
[2] 刘旭垚 . 电气工程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J]. 自动化应用 ,2024,65(S1):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