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皮肤真菌病的防控技术
李鹏飞
商丘市睢阳区复康宠物医院 河南商丘 476100
一、病原
犬皮肤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皮肤癣菌和马拉色菌属。皮肤癣菌主要有 3种,即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犬小孢子菌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占临床病例的 70% 以上,通过侵入毛囊及毛发根鞘外部生长,形成毛发表面的节分生孢子,产生荧光性孢子;石膏样小孢子菌为土壤源性,常通过外伤感染,孢子可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须毛癣菌,啮齿动物为主要宿主,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至犬类。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特性,可分解皮肤、毛发及趾爪的角蛋白;通过孢子萌发侵入毛囊,菌丝沿毛发皮层生长,破坏毛干结构,导致脱毛及炎症反应。马拉色菌属为亲脂性酵母菌,在健康犬皮肤上作为共生菌存在,过度增殖可引发皮炎。全球已发现 18 种,其中 9 种常见于犬,如皮屑芽孢菌就属于马拉色菌,可引起的犬外耳道炎和反复发作的犬外耳道炎;依赖皮脂腺分泌的脂质生存,易在皮肤褶皱或油脂分泌旺盛部位增殖;通过分泌脂肪酶分解皮脂,产生炎性代谢物,诱发红斑、瘙痒及鳞屑。
二、流行病学特点
犬皮肤癣菌通过直接接触或环境传播,患病动物间直接传播效率达 80% ,人畜共患风险显著(如儿童接触感染);皮肤癣菌孢子也可通过梳子、垫料等污染物长期存活并传播。马拉色菌则多因宿主自身菌群失衡引发感染。小于 1岁的幼犬及免疫抑制犬更易感染皮肤癣菌,发病率比成年犬高 40% 。运输等应激、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发潜伏感染;西高地白犬、腊肠犬等品种对马拉色菌易感性较高,与其皮脂分泌特性相关,美国可卡犬的耳部感染率高;高温 (>25∘C) )、高湿度(相对湿度 >70% )等环境可提升皮肤癣菌孢子活性,使发病率增加;频繁给犬洗澡或使用碱性洗剂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促进马拉色菌增殖。犬皮肤癣菌孢子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 12 个月,紫外线照射需 30 分钟灭活。犬皮肤真菌病多发于夏、秋两季,7 月份为发病高峰。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犬皮肤真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皮肤脱毛、红斑与丘疹、瘙痒等。病犬初期表现为局部毛发稀疏或小范围脱毛斑,后期可发展为不规则片状脱毛区域,严重时出现大面积裸露皮肤。脱毛区域边界清晰,常见于眼眶、耳根、耳郭边缘、颈部及四肢爪部。皮肤表面出现淡红色至深红色斑块,边界模糊或清晰,部分区域伴随轻微肿胀。感染初期可见散在性丘疹或脓疱,严重时红斑融合成片。病变皮肤覆盖灰白色细小鳞屑,易脱落。
抓挠后形成硬质痂皮,附着于皮肤表面,可能伴随渗血或浆液性渗出。病犬表现中度至重度瘙痒,导致犬频繁抓挠、啃咬患处,或通过摩擦家具缓解不适。瘙痒剧烈时可引发皮肤破损、继发细菌感染(如脓皮症)。慢性感染区域出现苔藓化(皮肤增厚)、色素沉着过度及角化过度。爪部感染时,表现为角质层增厚、干裂或变形。感染易扩散,初期病灶可能从耳部、面部蔓延至胸腹部及体侧,形成全身性病变。治疗周期通常需 2 个月以上,部分病例因免疫力低下或环境因素反复发作,甚至终身携带病原。严重感染时,病犬还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烦躁不安等行为改变。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初步筛查
1. 病史与体格检查。典型表现包括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脱毛斑、表皮鳞屑、结痂及中度至重度瘙痒等。询问是否与患病动物接触或近期暴露于污染。
2. 伍德灯检查。在暗室中照射患处,犬小孢子菌感染时呈现苹果绿色荧光,而其他真菌(如须毛癣菌、马拉色菌)通常无荧光反应。但有时也会有局限性,如皮脂残留可能干扰结果出现假阳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测验证。
(二)实验室确诊方法
1. 直接镜检。拔取病变边缘毛发或刮取表皮鳞屑,置于载玻片用 10% 氢氧化钾溶液处理。镜下检查,可见毛发表面附着节分生孢子或菌丝。
2. 皮肤刮片与拔毛检查。使用钝刀片轻刮表皮至轻微渗血,或拔取受损毛发观察根部结构。可发现毛发皮层内的菌丝或孢子,结合 Diff-Quik 染色可提
高检出率。
3. 真菌培养。常用 DTM(皮肤癣菌测试培养基)或萨布罗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 25~30∘C ,周期 2~3 周。通过菌落形态(如犬小孢子菌呈白色绒毛状)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特征(如大分生孢子有6 个以上分隔)确认病原。
4.细胞学检查。细针抽吸脓疱或结节病灶,Diff-Quik 染色后观察。可见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背景中的真菌孢子,提示脓性肉芽肿性炎症伴真菌感染。
(三)辅助诊断技术
1.PCR 检测。适用于传统方法无法确诊或需快速分型的病例(如混合感染),可区分犬小孢子菌与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近缘种。
2. 皮肤病理学检查。对慢性或非典型病例,通过组织切片观察毛囊周围炎性浸润及菌丝侵入情况。
五、治疗
(一)局部处理
用药进行局部治疗前,先进行病灶处理。剃除患处毛发,扩大清理范围至病灶周围 2~3 厘米区域,便于药物渗透;先用碘附擦拭患处,然后再涂抹抗真菌药物。
(二)药物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复方酮康唑软膏涂擦患处,一日 3~5 次,连用 5~7 日;或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每 5 平方厘米患处皮肤 3 喷,均匀喷于患部,一日2 次,连续给药28 日,或遵医嘱;或盐酸特比萘芬搽剂涂于犬皮肤患处及其周围,0.5 毫克 / 平方厘米(约 1 滴 / 平方厘米),一日 2 次,连用 14 日,用药前清洁患处。此外,复方制霉菌素软膏、复方克霉唑软膏等都有效。真菌引起的犬外耳道炎和反复发作的犬外耳道炎,可用复方咪康唑滴耳液、复方克霉唑滴耳液、复方咪康唑滴耳液等滴耳治疗。
六、预防
(一)加强犬舍等环境管理
每周使用吸尘器清除毛发,减少真菌孢子负荷;定期使用0.5% 次氯酸钠溶液或宠物专用消毒剂清洁犬舍、垫料及梳子、玩具等用品,每周至少 1 次,杀灭环境中的真菌孢子。避免使用碱性清洁剂,防止破坏犬皮肤天然屏障。保持犬的生活环境干燥,潮湿季节可使用除湿机或通风设备;选择吸湿性强的窝垫材质(如牛津布),尽量不使用毛毯类易滋生真菌的物品。
(二)群体防控
严格隔离患病犬,避免共用食具及玩具;新进犬只需进行 2 周隔离饲养和检疫;每季度进行真菌培养筛查。注重平时防护,洗澡不宜过勤,以免损伤皮肤角质层;洗澡时使用抗真菌洗浴产品如酮康唑药浴香波,每周 1~2 次,可有效抑制真菌增殖;洗澡后彻底吹干毛发,重点清理耳部、趾间等易残留水分的部位。平时注重犬的饮食营养均衡,日粮中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 B 族(如B2、B6)及维生素E,增强皮肤免疫力;添加卵磷脂或鱼油,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选用低敏处方粮或高蛋白天然粮,减少过敏原摄入;避免高脂食物,控制皮脂分泌,抑制马拉色菌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