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 教育理念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郭小蕊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 重庆 40090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新工科”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技能人员有精湛的识图绘图技能,更强调三维数字建模、创新设计意识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而目前的高职《机械制图》传统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二维绘图、轻三维设计”以及“重技能模仿、轻创新引导”的问题,本研究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等多学科融合的 STEAM 理念系统引入高职工科基础课程,通过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重构,旨在有效破解传统课堂的枯燥低效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数字化设计能力与创新协作素养,从而为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学科融合不足
当前课程教学存在显著的“孤岛化”现象。《机械制图》的内容往往被局限于单纯的投影理论与制图规范讲授,与《机械设计基础》等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关联被人为割裂。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图纸背后的设计意图、加工工艺要求以及公差配合的功能性作用,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无法将制图作为有效的“工程语言”应用于后续的综合性项目中,课程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技术应用滞后
教学内容和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工业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许多学校的教学重心仍停留在手工尺规绘图和二维 AutoCAD 绘图训练上,而对已成为行业主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如SolidWorks, UG 等)、逆向工程技术和增材制造(3D 打印) 等新技术引入不足或完全脱节。这种滞后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现代企业岗位需求错位,毕业后仍需企业进行二次培训,削弱了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3、创新实践缺失
教学模式多以“抄画”和“仿照”为主,即给学生提供标准零件图纸或实物模型进行测绘与绘制。这种模式虽能训练学生的基本绘图技能,但整个过程是被动模仿而非主动创造,严重缺乏以解决真实工程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设计与实物制作环节。学生无法经历“设计构思 - 表达 - 实现 - 验证”的完整工程流程,其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锻炼。
4、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和片面。评价多以期末理论考试和最终提交的图纸作业的准确性为主要依据,这种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空间想象力构建、团队协作精神、方案创新性以及解决棘手问题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二、 STEAM 理念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融合路径
为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的积弊,本研究以 STEAM 教育理念为引领,对高职《机械制图》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1、构建项目化教学内容
通过项目式学习设计一个能贯穿整个学期、融合多项教学内容的综合项目—“一款创意台灯的设计与制作”。该项目源于生活,趣味性强,且能自然融入各学科知识。
S(科学):学生需分析台灯结构的稳定性(如底座结构与重心的关系,涉及力学知识);若设计为可调光台灯,则可引入简单的电路原理(如 LED 驱动、电阻计算),理解光与电的科学基础。
T(技术):项目全程依托三维建模软件(如 SolidWorks)进行数字化设计,这是核心的技术工具。最终作品通过 3D 打印或激光切割技术进行实体化制造,让学生亲身体验先进制造技术如何将数字模型转化为物理实体,深刻理解“数字化设计 - 增材制造”这一现代技术流程。
E(工程):项目严格模拟产品开发的完整工程流程:
需求分析:明确台灯的使用场景、功能需求和用户群体(如学生阅读用)。
概念设计:进行头脑风暴,手绘多种创意方案草图,进行小组方案评审与优选。
详细设计:运用三维软件进行精密建模,完成所有零件的结构设计、虚拟装配,检查
工程出图:从三维模型生成符合国标的二维工程图,正确标注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要求。
模型制作与测试:通过制造零件,进行实物装配,测试其稳定性、照明效果等功能,并记录问题。
A(艺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融入美学思考,如台灯的造型(现代极简、复古等风格)、色彩搭配、材质选择(通过不同颜色的打印材料体现)。同时,必须考虑人机工程学,如开关的位置是否顺手、灯臂调节是否方便、光线是否柔和等,使产品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好用。
M(数学):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都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投影理论是绘图的根本;尺寸标注是保证零件可制造、可装配的数学语言;公差配合的选择与计算是保证产品功能与互换性的数学准则;在建模中,草图约束、特征尺寸的设定本身就是数学思维的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项目,STEAM 五要素不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全过程之中。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推行项目式教学(PBL)与小组协作学习:学生以 4-6 人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资源提供者。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小组讨论、方案评审、技术指导和答疑解惑。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和VR/AR 技术化解教学难点。例如,利用VR 设备进行复杂的部件拆装演练,让学生“进入”机器内部观察装配关系,极大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简单的运动学或应力分析,使设计更具科学性。
3、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建立一套聚焦过程、重视创新、体现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占比 40% ):关注学生在项目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与参与度、方案草图与构思的新颖性、小组活动中的贡献与协作精神、设计日志的完整性。
成果性评价(占比 40% ):对项目最终产出进行多维评价,包括:三维数字模型的质(特征完整性、参数化程度)、二维工程图的规范性(是否符合国标、尺寸标注是否完整清晰)、实物模型的功能性与完成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外观质量)。
团队互评与答辩评价(占比 20% ):在项目结束时,举行答辩会,各小组展示成果、阐述设计过程并回答提问。由教师和小组互评,综合考察其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情况及项目整体质量。
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更为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成长,真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
三、教学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通过项目“迷你千斤顶的测绘、建模与创新改进”。要求各小组完成实物拆装、零件测绘、三维建模、工程图输出,并最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不足(如便携性、效率、人机交互)的创新改进方案报告。
实施步骤如下:
拆装测绘(E,M):小组协作拆解实物,了解其螺旋传动原理(S),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精确测量所有零件尺寸,培养严谨的工程态度(E)并应用测量知识(M)。
三维建模与装配(T,M):运用 SolidWorks 软件,根据测绘数据精确重建所有零件模型(T),并完成虚拟装配,检验尺寸配合的合理性(M),深刻理解公差配合的重要性。
出工程图(M,T):由三维模型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零件图与装配图(M),熟练操作软件进行图纸布局与标注(T),巩固制图规范。
创新改进报告(A,S,E):此环节是 STEAM 融合的升华。学生需分析现有结构的优缺点,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方案。例如,有小组为提升便携性,设计了可折叠手柄(A- 造型、E- 结构);另一小组为省力,尝试将梯形螺纹改为滚珠丝杠传动(S- 摩擦学原理)。他们需在报告中阐述改进理由、原理并绘制方案草图。
通过此项目,STEAM 要素得以有机融入:科学(S)原理是基础,技术(T)与数学(M) 是实现手段,工程(E) 是实践流程,而艺术(A)与创新则体现在优化设计中。
实践证明,基于 STEAM 理念的项目化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提升。
四、总结与反思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该改革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在工程实践、数字化设计、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方面得到了实质性提升,成功将课程从单一的“绘图工具课”转型为“综合创新启蒙课”,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有效性与推广价值。
然而,改革实践也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本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一是加强师资培训,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二是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与技术支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三是系统开发配套的项目化教学资源包(包括任务书、指导书、评价标准、优秀案例集等),为更大范围的推广实施提供标准化支持,持续深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 [N]. 经济日报 , 2023-04-24(011).
[2] 龚爱平 , 张海银 .PLC 课程融合 STEAM 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究 [J]. 高教学刊 ,2022,8(33):82-85+89.
[3] 李甦,郑晴.STEAM 教育视域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然、实然与必然[J]. 成人教育 ,2023,12(432):82 -85.
[4] 张翼飞 , 于崧 , 等 .STEAM 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13):161-164.
基金项目: 2024 年度市大足区职教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STEAM 视域下BOPPPS 教学模式在铁道车辆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DJG2024004)
作者简介:郭小蕊(1990-),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