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索朗卓嘎

拉萨市林周县林业和草原局

1、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加之人类活动增多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成为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键手段,自然保护区规划包含资源调查,功能分区,设施布局等内容且管理包括监测评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等环节。总结成功经验会发现健全法律法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科技支撑,促进各方参与能提升自然保护区的成效,拿高海拔地区来说这里开展保护工作不但要考虑地形复杂和生态脆弱还得兼顾当地社区发展需求与文化传统。

2、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这一景观生态学原理给自然保护区规划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景观异质性对物种分布和种群动态影响显著,拿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保护区域来说,那里的研究表明不同生境斑块间连接性直接关系到大型哺乳动物迁徙行为,所以在保护区规划时要优先找出关键生态廊道和核心栖息地并按功能分区优化资源配置,并且景观生态学也着重人为干扰和自然恢复的平衡,因此保护区设计时不能过度分割空间格局,好在遥感技术发展起来后近五年来能获取高分辨率数据从而让景观尺度上动态监测更精准,这为保护区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保护生物学方法

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优先保护是保护生物学方法所注重的且它给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具体技术手段,保护生物学重视依据种群动态模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像雪豹这类旗舰物种的保护实践就表明保护区要有效管理不但得监控种群数量变化还得留意猎物种群是否健康并且保护区管理要跟社区参与模式结合起来以减轻人兽冲突对物种保护的不良影响,近年国内外成功的例子都证明把保护生物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大大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予很强有力的支持。

3、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3.1 保护区网络设计

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基础在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高海拔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物种组成且生态平衡十分脆弱。科学设计保护区网络能将零散栖息地有效整合以形成连贯的生态保护体系,要依据区域资源调查结果并综合地形、气候、植被类型、物种分布等诸多维度因素才能让关键物种和生态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且保护区网络设计得关注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尤其如此,因为高海拔地区冰川退缩、植被带迁移会严重影响物种分布格局,研究显示合理规划网络布局可使生态系统的韧性增强并给未来物种迁移创造潜在通道从而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3.2 栖息地恢复与重建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里,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相当关键,尤其在高海拔之地,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不少原始生境已然严重退化,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栖息地恢复要以本地物种为中心并借人工种植、土壤改良、水文调控等方法慢慢让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正常,并且重建时得重视生物多样性而不要让单一物种过多把控以免生态失衡,像在高海拔湿地恢复的时候,引入本地特有的植物不但能让土壤稳定下来,也能给濒危动物提供合适的安身之处,栖息地恢复成功的事例显示,长期监测和评估对保证恢复效果很关键,只有持续优化管理措施,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达成。

3.3 生态廊道建设

在高海拔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生态廊道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高海拔地区物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这一严峻挑战,所以构建生态廊道是为了把孤立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促使物种迁移与基因交流,进而让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并且实际操作时设计生态廊道必须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物种迁徙路径等因素才能使其功能有效发挥,就像某些高海拔山区恢复天然林带并建起人工植被走廊后,雪豹等濒危物种种群就成功扩散了,不过生态廊道建设也有不少难题,资金投入不够、技术支持不足之类的问题都存在,所以以后得加强跨区域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生态廊道建设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3.4 濒危物种保护

自然保护区把濒危物种保护当作核心任务之一,而在高海拔地区,很多物种有着极高生态与科研价值。保护区得采用多种保护措施,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之类的,其中就地保护重视划出核心保护区并严格控制人的干扰来给濒危物种造安全的生存环境,而迁地保护靠建种子库或者繁育中心来留存濒危物种的遗传资源。例如有个高海拔保护区,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相结合的办法,藏羚羊种群数量成功提高了。不过濒危物种保护还有很多难处,比如监测技术落后、保护资金不够等,以后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方面的支持,提高监测能力,而且要探寻多种资金筹集渠道,这样才能保证濒危物种保护工作一直开展下去。

3.5 入侵物种管理

入侵物种已然成为威胁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年随着交通便捷程度提升、人类活动增多,外来物种在高海拔地区的扩散速度明显加快,这对本地生态系统威胁严重,所以保护区得制定包含早期监测、快速响应、长期控制等环节的科学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就像某些高海拔湖泊边上,定期清理外来水生植物就有效减轻了它们给本地物种带来的竞争压力,并且入侵物种管理要重视公众教育和社区参与,让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强起来,防止无意间带入新入侵物种,不过高海拔地区环境特殊,传统管理方法常常不管用,所以急需开发适应性好、成本能控住的技术手段来有效防控入侵物种。

4、结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应用研究揭示出其于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濒危物种保护中的核心意义。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态保护的关键领域,其中科学规划以及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管理直接关乎生物多样性的长远存续。研究显示,要提升管理效能,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基础,而创新管理模式能为应对复杂生态问题带来希望,并且在高海拔地区,若将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相结合,则可大大提高资源监测和评估的精确度。另外,建立社区参与和多方协作机制不但能增强保护工作的社会支持,也能给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卢俊莉 ; 植物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管理与规划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16):305-311.

[2] 赵彦轩 ; 金荷仙 ;.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在自然保护地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J]. 世界林业研究 ,2024(02):62-67.

[3] 江辉雪 ; 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探究 [J]. 现代园艺 ,2024(2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