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陆海峰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执行监督乏力

1. 管理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

当前,高职院校虽已建立基本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在无形资产管理和新兴资产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75% 的院校尚未制定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导致专利权、著作权、校名校誉等无形资产长期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典型案例显示,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发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被合作企业擅自申请软件著作权,造成重大知识产权损失。同时,在校企合作资产管理方面,近 60% 的产教融合项目缺乏规范的资产权属协议,为后续管理埋下隐患。

2. 监督机制执行效能低下

资产管理的监督环节普遍存在形式化倾向。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年度资产盘点的平均差错率达到 4.8%,其中电子类设备的盘亏现象尤为突出。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退休人员资产交接的及时完成率不足 65% ,某院校累计未追回设备价值达 120 余万元。这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暴露出监督问责机制的严重缺失。

3. 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现行的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存在指标单一、权重失衡等问题。数据显示,90% 以上的院校尚未将资产管理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管理人员年均培训时长不足 10 学时。这种激励不足的状况,直接导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有效激发。

(二)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效率受限

1. 信息系统碎片化严重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在使用单机版或初级网络版的资产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局限于基础台账管理。关键问题在于,仅有 15% 的院校实现了资产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导致年度资产决算时需要人工核对数据,错误率高达12% 以上。

2. 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

RFID、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严重滞后。调研发现,采用电子标签管理设备的院校占比不足 8% ,某省级示范校的年终盘点仍需停课 3-5天,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同时,早期资产数据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平均信息完整率仅为 58% ,给资产追溯带来极大困难。

(三)管理责任虚化,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

1. 责任体系尚未压实

“国资处包办”的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二级单位的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具体表现为:设备闲置率居高不下(平均达 25% ),资产标签脱落率超过 30% ,使用记录完整率不足 60% 。

2. 管理队伍结构失衡

数据显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员中兼职人员占比高达 85% ,平均每人需管理资产价值超过 2000 万元。更严峻的是,管理员年流动率达到 38% ,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者仅占 12% 。这种“兼职化、高流动、低专业”的队伍结构,严重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优化对策

(一)创新监督问责机制的深化与完

1. 日常监督机制的智能化升级方案(1)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部门自查平台

设置三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偏差 5% ,系统自动提醒)、橙色预警(偏差 10%,邮件通知主管领导)、红色预警(偏差 20% ,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构建“发现 - 登记 - 分派 - 整改 - 复核 - 销号”的完整闭环管理流程,每个环节设置时限要求和质量标准。

(2)完善自查制度实施细则

制定《部门资产自查工作规范》,明确 12 大类资产的自查标准和方法;建立分级自查机制,重点部门(如实验室、实训中心)每周一次,普通部门每月一次,全校每季度联合检查一次;实行自查结果" 双公示" 制度。

2. 离任审计的标准化流程再造(1)制定《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范围:涵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等所有资产类别;

审计标准: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制定18 项具体审计标准;

审计程序:包括审计通知、资料准备、现场审计、报告撰写、结果反馈等完整流程;

(2)实施三维核查法

账目核对:采用 " 总账 - 明细账 - 实物 " 三级核对法,确保账实相符率

100%

实物清点:对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设备实行 100% 全覆盖检查,其他资产抽样比例不低于 30% ;

使用评估:引入专家评估小组,从使用效率、维护状况、经济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二)智慧化管理平台的进阶建设

1. 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四阶跃升路径(1)云平台架构设计

采用混合云部署模式:核心业务系统采用私有云部署,公共服务采用公有云部署;网络安全保障:通过等保三级认证,建立数据加密传输机制;灾备系统建设:建立同城双活数据中心,确保业务连续性。

(2)核心功能模块开发

资产入库管理模块:支持批量导入、条码识别、自动分类;资产领用管理模块:实现线上审批、电子签名、自动提醒;资产处置管理模块:规范处置流程、自动生成处置档案;资产报表统计模块:提供30 余种标准报表和自定义报表功能。

(三)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1. 人员配置标准优化

(1)基础配置标准

按资产规模配置:每5000 万元资产配置1 名专职管理员;

按部门性质配置:重点实验室额外配置1 名专职管理员;

按工作难度配置:特殊设备较多的部门增加0.5 个专职编制。

(2)任职资格要求

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资产管理相关专业优先;

技能要求: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证书要求:2 年内需取得资产管理师资格证书。

2. 激励机制完善

(1)职业发展通道

管理通道:助理管理员- 管理员- 高级管理员- 首席管理员;专业通道: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2)绩效考核办法

月度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完成情况;

年度考核:综合评估工作业绩和能力提升;

专项奖励:设立“资产管理创新奖”等专项奖项。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的优化路径已在部分高职院校试点实施,取得显著成效:资产利用率提升 45%,管理成本降低 30% ,纠纷投诉减少 65% 。未来,随着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成熟应用,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将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深度发展。建议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改革,持续提升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