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配体的铜催化剂对N- 芳基咔唑合成效果的研究
管阿龙
新疆天业 身份证 341222198901058758
引言: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是近年来热门的领域。相对于液晶显示器(LCD)相比,OLED 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快速的应答时间,更高的色彩纯度、视角和对比度以及更低的电压和功耗。1990 年,英国剑桥大学J.Burroughes等人开发出高分子型发光二极管(PLED)对 OLED 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OLED 可以制备更大的显示器。目前,小分子型 OLED 刚刚商业化,正在应用于手机、MP3、PDA、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小型显示器中。对于大型的显示器,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电视中的高分子型发光二极管在技术上已有突破,正在逐渐开发研制中。而弯曲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FOLED)也是现在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研究的热点。今后,OLED 将替代 LED,成为新的显示材料,应用在各种显示器中,同时,科研人员正在开发研制出应用于照明的OLED 材料,所以,OLED 应用前景异常广阔。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N- 芳基杂环化合物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化合物及天然产物中。怎样高效的合成这一类化合物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其中铜催化的 Ullmann 类型的偶联反应是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比如9- 芳基嘌呤化合物就具有抗癌抗微生物活性,可以通过嘌呤和苯硼酸进行碳氮偶联反应来合成。
Ullmann 反应是由德国化学家 Ullmann 于 1903 年发现的,他首次将不活泼的芳基卤代物应用于偶联反应。早期的 Ullmann 反应中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而且产率不高,导致了这个反应很难推广应用。在 Ullmann 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们发展了很多方法来克服以上缺点。在 Pd 和 Ni 催化剂被发现和应用后,人们发现Pd 和Ni 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简单以及后处理简单等优点,因此逐渐放弃了对 Ullmann 反应的研究。但 Pd 催化剂价格昂贵,以及要用不稳定并且剧毒的有机磷做配体,Ni 催化剂的毒性本身就很大。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寻找廉价并且低毒的有效催化剂,化学家们对铜催化的 Ullmann 反应又有了浓厚的兴趣。
Buchwald 组、Hartwing 组和马大为小组在传统的 Ullmann 反映的复兴中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1)使用合适的配体、碱和溶剂,使该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2)拓展了该反应形成碳碳和碳杂键底物的适用范围以及官能团兼容性,并把这一反应由芳基化合物拓展到烯基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关于这方面的改进的新的文献报道不断,这表明这一领域已经成为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有人评论 Ullmann 反应进入了“后 Ullmann 化学时代”。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配体在该反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使用配体,在他们的实验条件下,该反应基本上不发生。在他们的研究体系里,DMF 类配体的效果最好,使用该类配体以1-5 mol% 的CuI 作为催化剂,部分反应就能以高达 99% 的收率得到预期产物,一些底物在较低的温度甚至在室温条件下反应也能取得很好的结果。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简单、高效。他们通过使用DMF 类配体,顺利实现了唑类化合物的氮芳基化反应。
2、铜催化的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的N- 芳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N- 芳基杂环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的天然产物及药用化合物中。如何有效的合成这类化合物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其中铜催化的Ullinann 类型的偶联反应是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比如 9- 芳基嘌呤化合物就具有抗癌抗微生物活性,可以通过嘌呤和苯硼酸进行C-N 偶联反应来合成。
Ullnann 反应是由德国化学家 Ullnann 于 1903 年发现的,他首次将不活泼的芳基卤代物应用于偶联反应。早期的 Ullrnann 反应中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高温,强碱,当量的铜或者铜盐,较长的反应时间),而且产率不高,导致了这个反应较难推广应用。在反应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们发展了很多方法来克服以上缺点。在钯和镍催化剂被发现和应用以后,人们发现钯和镍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简单以及后处理简单等优点,因此逐渐放弃了对Ullrnann 反应的研究。但钯催化剂价格昂贵,以及要用不稳定并且有剧毒的有机磷做配体,镍催化剂的毒性本身就很大。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寻找廉价并且低毒的有效催化剂,化学家们对铜催化的Ullrnann 反应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uchwald 组,Hartwig 组和马大为小组在传统 Ullrnann 反应的复兴中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
(1)使用合适的配体,碱和溶剂,使该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
(2)拓展了该反应形成碳 - 碳和碳 - 杂键底物的适用范围以及官能团兼容性,并此反应由芳基化合物拓展到烯基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同时,人们对金属有机试剂参与的碳 - 氮偶联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卤代烃相比,使用金属有机试剂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进行反应,还可以避免强碱的使用,使底物适用性大大扩展。
因此使用金属有机试剂来代替卤代芳烃发生偶联反应是一类形成 C-N 键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3、氮氮配体- 铜催化的N- 芳基化反应。
含有胺或亚胺配位基团的有机化合物是有效的有机配体。按照路易斯酸碱理论,它们属于硬碱或交界碱,可以和作为软酸的铜 (I) 配位,形成稳定性适当的配合物。像啡咯啉、邻二胺、双希夫碱等双齿配体都能够与中心原子铜(I)配位,所形成的配合物可以有效地诱导C-N 交叉偶联反应的进行。
4、啡咯啉类- 铜催化的 N- 芳基化反应。
Arterburn 等 于 2001 年首次利用上述催化系统在 95 ℃下,完成了尿嘧啶衍生物与杂环胺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得到了中等偏上的分离收率,但使用咪唑类化合物未获成功。不足的是上述所用的配体量都是化学计量的。
5、无配体铜催化的 N- 芳基化反应。
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无配体的铜 (I,II) 盐催化的胺化反应仍然是胺化反应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对一些杂环类化合物与芳硼酸的反应。该方法的特点是催化剂只是铜盐,而不需要加入任何配体,这样可以避免因加入配体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 C-N 成键反应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金属铋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金属试剂,当然也可以用在交叉偶联反应中。1999 年,Finet 等 将其用于 Cu(Ω0Ac)2 (0.1 eq )催化的与杂环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得到了中等到较好的分离收率。
C-N 成键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温和条件下铜催化的 C-N 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啡咯啉、邻二胺等氮氮双齿配体,邻二醇等氧氧双齿配体,氨基酸、邻胺醇(酚)等氮氧双齿配体以及磷配体在铜催化的 C-N 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当然,某些无配体状态下进行的 C-N 交叉偶联反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微波技术的应用,使得无配体铜催化的 C-N交叉偶联反应也能顺利进行,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今后发展的趋势仍然是通过简单易得的原料,经过简捷的路线,合成高效、稳定性好的配体,通过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铜催化体系。因此研究不同配体的铜催化剂对高效制备 N-芳基咔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敬先 , 殷慧清,韩世清 . 水相中铜催化含氮杂环化合物的 N- 芳基化反应 [J]. 掌桥科研 ,2012.
[2] 施介华 , 王炯杰 .CuCl2/Al2O3 催化氮杂环的 N- 芳基化反应 [J]. 万方 ,2013.